(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韩金序 侯佳欣)“我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谢谢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2月24日,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肾脏内科病房内,患者刘女士把一面写有“妙手仁心施大爱,献血救人暖人心”的锦旗送到该科护士陈姣姣的手里。病历记录显示,19天前她的血红蛋白值仅有52克/升——这相当于正常成年女性一半的血液携氧能力。


2月24日,患者刘女士将锦旗送至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肾脏内科护士陈姣姣手中。受访者供图

时间倒回至2月5日清晨。刘女士因呼吸困难被轮椅推入病房时,护士陈姣姣正在给隔壁床换药。“患者指甲床发绀,呼吸频率每分钟32次。”当天值班记录本上的字迹略显潦草,记录着这场与时间的赛跑:肌酐值1122μmol/L(微摩尔/升),双肾体积缩小至正常值的1/3,B超影像中的肾脏血流信号几乎消失。

“必须立即输血,但血库库存告急。”肾脏内科主任赵洪雯的医嘱单上,红笔圈出的输血医嘱旁标注着感叹号。护士长夏菁翻动着献血登记表,眉头越皱越紧——患者家属体检不合格,外地亲属至少需要两天才能赶到。

2月7日早晨交班时,陈姣姣注意到刘女士的输血申请单仍贴在白板上。她摸了摸左臂肘窝处尚未消退的针眼——那是1月22日献血300毫升留下的痕迹。根据《献血法》规定,两次全血捐献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但成分血捐献间隔仅需14天。

“我查过系统,刘老师是O型血,我符合条件。”10点15分,陈姣姣将签好字的《成分献血同意书》递给输血科。体检显示她的血红蛋白值为128克/升,刚刚达到女性献血标准的下限。当采血针第9次刺入她臂弯处的静脉时,血细胞分离机开始嗡嗡作响,淡黄色的血浆袋逐渐充盈。

“再加100毫升吧。”当采集量达到300毫升时,陈姣姣看了眼患者的体重数据。这个决定让采血时间延长了20分钟,期间她三次调整坐姿缓解手臂麻木。下午3点,带着体温的血袋被送入病房,输血泵以每分钟40滴的速度将暗红色液体注入刘女士的静脉。

次日凌晨查房时,夜班护士记录下关键数据:血红蛋白升至77克/升,血氧饱和度从89%恢复至95%。在2月8日的护理日志上,陈姣姣用蓝色圆珠笔写道:“患者自述头晕缓解,可自主进食半流质。”

在陈姣姣办公桌抽屉里,九张献血证按时间顺序整齐排列。最早的一张签发于2015年3月,最近一张的条码编号显示这是她2025年的首次献血。10年累计3000毫升的献血量,相当于将全身血液更换过两次。

“第一次献血是给肝移植术后的患者,那次我紧张得喝了三杯葡萄糖水。”陈姣姣笑着展示手机里的备忘录,上面记录着每次献血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作为血透专科护士,她比常人更清楚:400毫升全血可以分离出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够维持一名白血病患儿5天的需求。

“我们比谁都清楚血液对生命的意义。见过太多生死,但看着自己的血流进患者身体,这种联结太特别。”陈姣姣整理着护理记录笑着说,“患者能健康的走出医院是对自己工作最大的肯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