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吴梦真)2月24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一场生命的“无声奔赴”正在上演。27岁的博士研究生李赛静静躺在采集床上,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运转,他的造血干细胞将被送往远方,为一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重燃希望。


李赛捐赠造血干细胞后,正在休息。 受访者供图

十年前,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李赛在红十字会宣传活动中,第一次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当时只觉得留下一管血样,或许某天能救人一命。”正是这份朴素的善意,让他在中华骨髓库留下了“生命的种子”。

不久前,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让这颗种子破土发芽,“您的配型成功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匹配通知,正在攻读医学博士的李赛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开启“生命护航模式”:调整作息、加强锻炼,甚至在注射动员剂引发腰酸时仍坚持完成捐献准备。

“我是学医的,更清楚现代捐献技术的安全性。短暂的不适能换一个人活下去的机会,值得!”面对四川老家亲人的担忧,他化身“科普使者”,用专业知识打消疑虑。

“许多人误以为捐献要‘钻骨抽髓’,其实这早已是过去式。”湘雅医院血液科主任徐雅靖用三个关键词定义现代捐献:安全、快捷、匿名。

徐雅靖表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采用皮下注射动员剂的方法,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捐献者体内。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正常情况下,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至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即可恢复到原来水平。所以,采集过程并不会对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世界上有一个人和我的基因如此相似,这是生命的缘分。”2月24日,完成采集后,李赛轻声说道,“救人不分台上台下,希望这位患者能早日康复。”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湘雅医院血液科始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领航者”。1994年,这里成功实施了湖南省首例自体骨髓移植。2022年升级后的移植中心拥有30张层流移植病床,年均完成282例移植(2022年至2024年),患者候仓时间缩短40%,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作为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核心采集单位,已累计完成1145例高质量捐献。

编辑 彭冲 校对 翟永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