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不献血就交钱”的通知,让大连某国企成功演绎了什么叫“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现代版荒诞剧。

部门300多人需完成7个献血名额,其余人需缴纳100元“互助金”。好一个自愿原则!



企业将无偿献血与金钱交易挂钩,美其名曰“互助”,实则玩了一手“劫贫济富”:300多人凑出3万元“赎身费”,换7名“勇士”领4200元高额补贴和3天假期。

《献血法》明确规定“自愿无偿”原则,但该企业文件却将献血异化为二选一的选择题。用经济杠杆倒逼员工“自愿献血”,既规避了强制献血的违法风险,又将管理成本转嫁给基层员工。

这哪里是鼓励献血?分明是“献血指标证券化”,把公益行为变成部门内部的“金融产品”。



更讽刺的是,企业回应称“表述有误”,却暴露了更深层的逻辑:“不交钱”的前提是“去献血”,而献血的资格竟要靠抢。



原来公益奉献也成了限量款奢侈品。

当地献血中心轻飘飘一句“企业个人行为”,将责任撇得干干净净。可谁不知道,国企的“自愿”背后往往站着KPI的幽灵?献血任务层层摊派,基层部门既要完成指标,又怕得罪员工,于是搞出这套“以钱赎血”的骚操作:让员工内斗,让道德背锅,让公益异化成一场零和博弈。

网友争论的撕裂更显荒诞,有人认为“公平”,毕竟“一年才100元”;有人怒斥“道德绑架”。

可问题的核心早被模糊,当献血需要用金钱奖惩来驱动时,社会互助精神已沦为明码标价的商品

国企曾是“大锅饭”的代名词,如今却用市场逻辑解构集体主义:7个“英雄”靠300人的“赎金”获得嘉奖,企业既完成指标又省了成本,堪称“一鱼两吃”。

这套设计甚至带着某种“天才式”的算计:用多数人的沉默,换取少数人的利益;用金钱的杠杆,撬动人的道德选择。

可血终究是热的,制度却是冷的。当献血从“我为人人”变成“人人为我买单”,当公益沦为部门创收的工具,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解决问题,还是制造更深的冷漠?

企业的“文字游戏”救不了献血制度的尴尬。若真想唤醒社会的献血热情,不如先拆掉那些隐形的“道德收费站”。

毕竟,真正的公益,从不需要用100元来标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