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记者温竞华)近期,2024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总决赛在北京落幕,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5名学生斩获跨学科最高奖项科学金奖和生物金奖、化学金奖等6项总决赛大奖。这是该校学生多次获得的国内外科技大奖之一,成为该校探索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一个缩影。

  16名学生入选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4人获奖;连年获丘成桐中学科学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全国竞赛奖项;受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奖颁奖仪式、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等国际活动……记者日前来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探寻这所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密码”。

  展示着各种地形地貌的地质橱窗、教学楼外醒目的热交换管道、随处可见的科技景观……走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园中,科学的氛围十分浓厚。据介绍,学校充分挖掘拓展科学创新实践的空间,在3个校区中建设19个高端实验室、6条科学走廊和7处融合科技景观,每年都有4万余人次学生使用。

  “学校以‘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英才’为目标,以有兴趣、有天赋、有志向为重点培养方向,打造立体多维的科学教育体系,让更多孩子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壮大科技人才后备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说。

  近年来,该校通过打造学科探索、项目研究和赛事培养的三级科创平台,走出一条发现、培育和成就英才的道路,一大批中学生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学生实践创新中心主任马静介绍,在校内已有课程之外,学校通过外请专家授课、开展校外研学等一系列普及性实践活动,为全体学生打下良好科学基础;进而,有的学生会发现自己擅长某一学科方向,就可以通过参加科技校队接触项目研究;学校鼓励学生参加赛事交流,进一步培养科研素养。

  此次获得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科学金奖和生物金奖的该校高二学生刘广羽,首次将仿生微沟槽应用于心脏机械瓣,提出了微沟槽对血液剪切力场影响的机制,初步尝试为每年数十万心脏机械瓣置换患者的血栓问题提供崭新的思路和方法。

  刘广羽说:“从最初的方案设计到反复测试优化,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促使我不断思考和突破。”

  “在科创活动中,我们首先改变‘学生听课、教师主导’的观念,学生是绝对的核心,项目的设计、执行、反思、总结等都由学生来实施。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主动开发社会资源,锻炼他们的主动意识和综合能力。”马静说。(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