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前身广济医院创建于1869年。在医院浩如烟海的历史典藏中,蔡元培先生挥毫题就的“济人寿世”四字,不仅是广济医者悬壶济世的精神图腾,更凝练着浙大二院156载医脉传承的文化密码。

“文化始终是浙大二院发展的原动力。医学文明的演进史,本质上是人文精神的传承史。”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如是说。

几年前,在建院150周年之际,浙大二院精心梳理医院发展轨迹,创设了院史馆;2024年,在建院155周年之际,浙大二院在广济医院松木场分院的旧址上还原修缮了原建筑,打造广济医学文史馆;未来,浙大二院将以“医学创新与人文关怀”为经纬,勾勒出约4000平方米的医学文化新蓝图——世界医学博物馆。这“一院三馆多廊”的文化地标群,让凝固的历史焕发出对话未来的生命力,共同书写独特、深厚的文化篇章。


广济医学文史馆

“济人寿世”四字历经风雨洗礼


晨曦漫过西湖如纱的薄雾,落在广济医学文史馆的玻璃展柜里。一册《杭州广济麻疯院概况》静静安卧,无声述说着往昔岁月。

这本珍藏的作者是一位百年前的麻风病患者汤南泽,他在书中详细记载了广济医院松木场分院的病房设施、针对患者的治疗方法以及管理手段等。我们能看到,当时医院为患者组织了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浣洗、擦拭、种植等。更令人惊奇的是,院内还附设了学校、健身房,且院中备有胡琴、四弦及象棋、西洋棋、军棋等,并有一架留声机……


百年前的《杭州广济麻疯院概况》

在古代,麻风病被视作“癞病”“天刑病”,患者不仅饱受病痛折磨,还会遭受家族驱逐和社会遗弃。然而,19世纪末的广济医院却让麻风病患者从无人可依到有“家”可归。

在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中,广济医院具有独特地位。这里不仅是当时全国设备最先进、医疗技术最为成熟的麻风病院之一,也是麻风病防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念的发源地和业界标杆,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日常管理中,引领了我国近代麻风病救治的潮流。

历经百年风雨洗礼,“济人寿世”四字愈发遒劲有力。它不仅是悬挂在医院牌楼的箴言,更是流淌在每一位浙大二院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前往贫困老区和大漠边疆,累计进行免费复明手术万余例;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冲锋在前,第一时间为受灾群众筑起生命防线;因地制宜援助贵州台江,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浙大二院人不畏困难,用实干和担当践行济世救人的使命。

记录无数勇闯“无人区”的瞬间


“这是梅医生早期职业生涯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手术。穆尔负责使用氯仿进行麻醉,梅夫人按住即将被截掉的腿并照顾患者。尽管困难重重,但手术最终圆满成功。患者恢复过程很顺利,他配上木匠制作的假肢,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行走,高兴得无以言表。这一消息在杭州城广为流传:那位外国医生让瘸腿的人重新站了起来。”

轻轻翻开《梅滕更自传》,泛黄的纸上,一段段文字带我们回到1895年广济医院的手术室。


《梅藤更自传》

紧随《梅滕更自传》之后,一幅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照片极为醒目。

照片的主角是一位杭州钢铁厂的工人,命运在1971年对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他不幸被火车碾压致双下肢离断,被紧急送到浙大二院。

当时,他的伤势触目惊心——左小腿离断毁损严重,但左足完整、右足自踝部以下碾碎。医生提出大胆且极具创造性的手术方案——将左足移位植于右小腿下端以保全功能,右腿则用假肢替代。这在当时堪称石破天惊,没有任何先例可供参考。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再植足生长良好,患者可以单足支撑,并可在双拐辅助下持续行走2小时以上。这便是全球首例“断肢移位再植术”,而这张老照片正是记录了这位工人结束行走后,在板凳上休息时脸上露出灿烂笑容的瞬间。

长期以来,浙大二院人不断突破自我,勇闯医学“无人区”,创造了无数我国乃至世界的“第一次”——首例Whipple手术,首创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杭州方案”,首例双肺、肝脏同期联合移植手术,首例脑机接口临床应用手术……临床发现问题、实验室凝练解决问题、成果反哺临床惠及患者,持续创新已成为医院的核心发展动力,更是百年名院焕发勃勃生机的关键。

强磁场吸引历代“医学最强大脑”


在广济医学文史馆,一份长长的名单吸引着参访者的目光。

这是一份百年前的《广济医药产三科同学通讯录》,里面详细记录了广济医校各科370多名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和个人简介。其中,有获毛泽东主席题赠“老当益壮”的瞿缦云、《广济医刊》总编阮其煜、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始人杨玉生、著名骨科专家曾宝菡等。通讯录的一旁,各科毕业生的去向图、广济医校毕业证书等珍贵史料静静陈列。

广济医校发轫于1881年,是我国最早的西医学校之一。校长梅滕更提出“三个H”的医学教育理念——知识(Head)、技能(Hand)和仁心(Heart)。理念熏陶下,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从这里走出。他们积极参与公共卫生事业和社会服务,促进了西医知识的传播。他们如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点点繁星,为我国医学事业作出贡献。

时光荏苒,浙大二院承袭“3H”理念,孕育了无数杏林佼佼者,为我国近现代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我需要世界”到“世界需要我”


广济医院的发展历程也是我国近现代医学发展史的缩影,而广济医学文史馆仿佛一本厚重的史书,向大家讲述着医学发展的故事。

展厅内,我国最早一批西医译著《全体新论》《西医举隅》《全体阐微》《医方汇编》等珍贵文献赫然在目。广济医校产科教材《西医产科心法》见证了当时我国产科医生在新法接生方面进行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此外,Aesulap金属注射器、腹腔穿刺引流器、黄铜显微镜、Frosts人工眼等已然斑驳的医疗器械,更是见证了我国自近代以来与西方医学接轨的坚定步伐。

如今的浙大二院以全球化视野为引领,不断汲取国际先进理念与技术,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实现从“我需要世界”到“世界需要我”的转身。

近年来,医院与全球十余家顶级医学院校开展多方面合作,共同搭建高水平科研和临床交流平台;敞开怀抱,接收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人才前来实习与培训;多位医学专家们更是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分享先进医疗技术成果。

时光易逝,唯精神永存。文化如同不息的源泉,让浙大二院这棵百年古树年年新叶、延展新枝。百年前,“患者与老院长相互鞠躬”这一温馨、感人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医学人文精神的生动注脚,这一剪影已将医者仁心与患者感恩编写成动人的生命诗篇,恒久流传。


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朱俊俊

供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编辑:魏婉笛 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2SOM3OLO】获取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