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最近,美媒又开始“操心”中国了,这次盯上的是高铁。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高铁空座多,绿皮车却挤爆,说明高铁票太贵,普通人坐不起,中国经济不景气还过度建设。



这个结论乍一看挺唬人,但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它就像拿“五环人少”来证明“北京没人”一样荒唐。

但也有人好奇,因为自己每次坐高铁的时候的确觉得高铁人非常少,而绿皮火车却十分拥挤。这是否真的能说明中国人普遍买不起高铁票?高铁的空座率到底意味着什么?



高铁没人坐,绿皮车爆满”=经济下行?

美媒的解读方式,一直以来都出奇的刁钻,简直就像是盯着游泳池里没人的时候拍张照片,然后大喊:“你看,没人游泳!这个游泳池建多了,浪费钱!”

但问题是——你得看时间啊!非高峰期当然人少,高峰期不挤爆才怪呢!



绿皮车挤爆 ≠ 高铁没人坐,这完全是两码事。两者的乘客群体完全不同,需求也不一样,硬凑在一起对比就离谱了。

高铁的主要客群主要集中在中长途商务人士、游客、探亲人员,大家出行时间基本集中在节假日、周末。



而绿皮车则是用于短途通勤族、务工人员、低收入群体,很多人每天都坐,出行高峰更分散。

你不能因为绿皮车在上班高峰时挤爆,就说高铁“没人坐”,这就像是说“滴滴网约车早晚高峰单子多,地铁白修了”一样搞笑。



全球任何高铁系统,都会在非高峰期出现空座,这再正常不过了。日本新干线、法国TGV、德国ICE,都有类似的情况,难道这些国家的高铁也“过度建设”了?



2017年时,日本的《日经亚洲评论》就曾报道过一则数据,那年的北海道新干线在2月份的落座率只有33%,有近7成的座位是没有人坐的。

难道就能因此认为日本的“新干线”也不行了?或者说日本人买不起高铁票?很显然这样的推论逻辑是荒谬的。



在每年的7-8月的旅游旺季,北海道新干线的落座率可以达到80%以上,其它热门路线的落座率甚至直接超过150%。

中国的高铁也是如此,据中国铁路官方数据,2024 年暑运期间,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 128 个客运站,共发送旅客近 3980 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 64.2 万人次。



热门旅游线路如成都至杭州、西安至青岛等方向的高铁列车,落座率普遍在 90% 以上,一些车次也会出现满员的情况。

高铁是点对点运输,不是公交车,开一整天肯定有时段人少,这并不影响整体的高效运营。



绿皮车为什么人多?很简单,它的主要用途是短途通勤,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需求一直很旺盛。

绿皮车站点多、票价便宜、适合短途,所以很多人愿意搭乘。在欧美,比如纽约的地铁、伦敦的通勤铁路,高峰期也经常挤爆,难道能证明美国和英国经济崩溃了?



高铁的经济逻辑:基建投资≠过度建设

美媒看高铁,就像是一个穷人嘲笑富人“你买那么大房子干嘛?空着浪费!” 但问题是,人家考虑的是未来20年,而不是只看眼前。

这种短视逻辑,难怪美国高铁修了几十年还没影。



高铁投资大、回本慢,但寿命长,运营周期可达20-30年甚至更久,并不像普通商业项目那样追求短期收益。

基建投资是“先建后用”,等客流爆满才建,早就晚了。就像盖房子,你不会等家里人都没地方住了才开始建吧?



美国、英国等因为短视,一直不愿修高铁,结果城市群发展受限,跨城交通不便,通勤效率低下,后悔都来不及。

美国加州高铁拖了十几年还没修好,反观中国已经高铁成网,这不是基建过度,而是决策眼光的区别。



高铁空座率高,正是“运力冗余”的体现

空座率高 ≠ 过度建设,而是合理运力冗余,这是全球铁路规划的基本原则。

如果座座爆满,那才说明铁路不够用,会导致票难买、价格暴涨、运力不足,影响未来发展。



东京-大阪新干线刚开通时,上座率不足50%,很多人嘲讽“没人坐”,但如今已成为全球最繁忙的高铁线路,当初的冗余运力成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石。

高铁运力就像城市地铁,不可能每列车都塞满,否则一旦遇上春运级别的人流,整个系统就崩溃了。



高铁的真正价值,远不止“座位上坐了多少人”,而是对沿线经济的长期拉动。

高铁带动城市化、物流、旅游,形成经济圈,提升区域竞争力。

郑渝高铁通车后,重庆武隆、恩施等地的旅游业爆发,带动当地GDP增长,成为“高铁红利”的典型案例。



如果只看眼前的“空座率”,来判断高铁的价值,那就跟“看见马路上暂时没车跑,就说这条路多修了”一样可笑。



美媒盯着“空座率”,却看不懂真正价值

美媒总觉得中国应该“穷着过日子”,坐绿皮车、慢悠悠地摇晃才是“接地气”。但问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能靠绿皮车支撑未来吗?

高铁,代表的不只是速度,而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发达国家都依赖高铁,而不是低速铁路,美国正是个反面案例。



绿皮车适合局部需求,但不适合支撑大规模经济发展。试想,如果中国人都挤绿皮车,全国流动效率下降,商务活动、货运、产业链衔接都会受到影响。

美国因长期忽视高铁建设,结果国内航空拥堵、高速公路超负荷,出行效率极低,被自己拖了后腿。



高铁在应急情况下能快速调度军队、物资,比公路运输更高效。

2008年汶川地震后,高铁线路虽然还未完全成网,但铁路运输已在紧急救灾中发挥关键作用。如今中国高铁密布,若发生灾害,救援物资、人员调配会更快更高效。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绿皮车,它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

票价低、停站多,适合短途通勤、偏远地区出行等都是绿皮火车的优势。

中国已经在推广“高铁+普铁”联动模式,比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高铁、城际铁路、普速列车无缝衔接,极大优化了出行体验。



未来的铁路网不是“只要高铁”,而是高铁跑主干道、绿皮车跑支线,让不同需求的乘客都能找到合适的出行方式。



结语

看问题不能只看一时一地,基建的发展是为未来铺路,而不是迎合某些人的“刻板印象”!

高铁就像国家的“毛细血管”,它的作用不是一时的上座率,而是长远的经济布局。

美媒一边嘲讽中国高铁“空座”,一边自己坐着美国几十年前的破火车,不觉得讽刺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