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文学评论是什么样的?
宗城的《至少还有文学》是一个很好的样本。高质量的文学评论会有精准的文本评析,恰当的风格总结,能让读者快速把握一个作者的特点和价值内核。
这样的文学评论对作者的功底要求比较高,属于学院派,想学都可能没本事学。这点来说,我缺少这种专业的背景。
阅读门槛不需要多高,相应的书评是否需要这么专业呢?我想太过专业反而可能挺劝退人。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文学的途径,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文本。单单就这一点,值得推荐。
作者将书的内容分成了三部分,不过以我之见,其实内容就两大块:作家或作品。
作家包括诗人、小说家,有耳熟能详的作家,有不怎么熟悉的作家。
作品大部分都是熟悉的,一般从文本上来解读。
作家的共同性
读完整本书,能够发现这些作家有一个共同性,即创作主题。
有些作家终极一生都在讨论同一个问题,比如契科夫,他只写真实,他想告诉读者直面真实,想通过他的文字给予人清醒的力量,有勇气认识平庸,向往有意义的生活。
又比如刘以鬯,他只想表现人在时代转变时展露的内心冲突。当然,他的文字成熟期是在香港,此前十多年都处于一直成长阶段。
作家需要时间成长,没有人的文字能够一蹴而就。
而每一个作家的主题又与它的时代相关。
德莱塞写的乡村女性进入大都市,被大都市欲望迷惑,抛弃旧道德,获得物质满足。于是有了《嘉莉妹妹》、《珍妮姑娘》。时光巨变下,大都市成了天堂地狱的代名词,无人可幸免,终成献祭。
菲茨杰拉德写的是乡村男性进入大都市,实现阶级跨越,最后梦想破灭。
同样出身乡村的人进入大都市,但两位作家的笔锋完全不同。
德莱塞的女性尚有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残留,菲茨杰拉德的女性则出现了先锋的状态,这是美国时代变化的缩影。
何伟写中国,胜在深度,同时带着一种更缓和的口吻,而保罗·索鲁则完全是一种犀利的口吻,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的缺点。他一路乘坐火车在中国旅行,实打实地看到了底层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共同性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区别在于时代的差异,在于态度视角的区别。保罗·索鲁最有意思的是他的作品都是关于火车旅行,算是一个主题的贯彻。
作品该如何欣赏
第三部分是作者对一些作品的赏析。
分析张爱玲的第一香炉,从故事第一句话开始讲解,读者就会明白为何张爱玲被称为天才,因为文本中的细节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
比如女主去姑妈家,明明到香港有了段时间,却是第一次去姑妈家,而那是个富人区。可这么简单的信息,不是从女主嘴里听到,也不是直白地表述。而是在女主观察姑妈家的环境下,自然而然地透露。
张爱玲擅用色彩是她的另一个特点,在阅读文本时不容易察觉,但仔细清点就会发现好多色彩。
我读张爱玲的这个故事压根就没有注意过这些细节,呲溜一下过去了。与其说我这读者不合格,不如说专业研究者比较容易留意这种细节。
而另一个留意这种细节的人就是写作者。当作者和当读者是完全不一样的。读者只要享受文本带来的愉悦感就行,只要思考文本中透露的信息和智慧。
作者不一样,作者需要考虑到文本的结构、文本的细节,每一个情节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很容易丧失阅读的愉悦感,得到的是解构的快乐。
作者阅读,可能难以获得故事的快乐,但能得拆家的快乐,这可能是个安慰。而作者阅读的毛病就是容易去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
所以做读者比做作者幸福是毋庸置疑的。那文学评论者获得的快乐恐怕更倾向于作者,而非读者。
对普通读者来说,通读故事是快乐之本,在文字中间找寻彩蛋是更高的乐趣。
结语
《至少还有文学》讲述了作家的风格、生平及作品,最后一部分分析了文本。
书中介绍了不下十多个作者,国内外都有,信息量不少。
看完的结果是书单又长了。
【文/云玖弋】
【声明:玖弋阁 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玖弋阁,一周一书评,更多新书更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