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上海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举行会议,强调“以法治化营商环境稳预期、提信心”。13日,上观新闻推出《马上论丨在规定期限内办结业务,企业为何感觉营商环境有温差》,谈到“比如,某部门办理某项业务的规定期限为45日,这意味着该部门只要在45日内办理完结此项业务就是符合要求的。但不同地方的职能部门办理业务的效率可能存在差异,在5日内办结与在45日内办完,企业所能感受到的营商环境温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提出“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文章很快引起上万次转发,凌晨3时阅读数还在增长,并一上线就有读者留言自己关切的具体办事流程,反映了群众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热切关注。 记者就此约请研究者进一步聚焦裉节,专题梳理研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书记、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周巧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发动该院一些本科生、研究生进行的资料搜集和相关调研,重点聚焦了当下优化营商环境面临的几大裉节性关切点,从提升治理能级角度作出分析与思考。
2018年起,上海通过“小步快跑”的形式,累计推出超过1000项政策举措,持续以营商环境之“进”促发展之“稳”。当下,对照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的要求,优化营商环境还有一些可以参考、需要研究的问题与优化空间。
比如,治理碎片化带来的一些“不精准”问题。
分工明确是传统科层组织的典型特征,在强调职能部门差异性的同时,也或多或少会诱发部门之间的割裂问题,埋下治理和服务的“碎片化”裉节,不利于整体性治理、综合性施策。
以统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为例,由于垂直管理等因素,消防、文物保护、交通路政等部门的数据较为独立且标准不统一;施工许可需同时经过市级部门和区级部门审批,企业要在两级机构间往返协调;项目竣工后需接受规划、消防、环保等多部门分头验收,若某一环节未通过就得重新协调全部流程。
对比之下,全球营商环境排名长期位于前列的新西兰,企业在线申请全部开办流程仅需0.5天;在全球首个实现“无纸化政府”的丹麦,进口和出口单证合规都只有4项流程,办理施工许可只要7项流程。
当然,不同国家、城市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需要注意科学施策、因地制宜。大体而言,优化营商环境本质上是基于现行政治经济体制框架,积极调整与变革政府、市场、社会主体之间权力与互动结构的过程。这里面,我们尤其要重视强化执法监督,整治多头检查、多层检查、重复检查问题,纠正运动式、一刀切执法倾向,治理任性执法、选择执法、随意执法、趋利执法问题,避免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干扰各类市场主体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又如,要素资源配置带来的一些“不均衡”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从人、财、物等多个要素维度做好对接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区、产业、行业的差异化、个性化特征,抓住薄弱环节,重点突破。
比如,对个别企业有利的营商环境,可能其他企业感受不到;对一类行业有利的政策措施,可能无法造福其他类型的企业;民营企业所遇到问题、所需的政策支持以及对区域营商环境的具体诉求,亦不同于一般的国有企业。
又如,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观察的指标内容中,上海在“获得电力”的4个分项指标中,“程序”和“成本”两个单项满分,最长接电时间从143天降至15天,接电成本从355.8%降至0%。但是,在有的领域排名提升幅度较小,有些年份甚至会出现位次下降,存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效率的空间。
再如,部门协同不到位带来的一些“低效率”问题。
调研显示,一些政府部门无法按照承诺的期限和标准予以兑现,并且存在延迟或打折扣现象;有的政策承诺更多停留在文件、会议和口头上,没有及时、准确传递给一线工作人员,一些事项的审批存在推诿扯皮、前置条件相互制衡等问题;一些部门之间的法规和文件存在冲突,让一线工作人员本身也难以处理。新形势下,优化营商环境需更加重视政策的执行落实与政策之间的协同,避免对“政策硬、服务软,政策优、配合差”等现象视而不见。
各地推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聚焦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堵点、难点,提供“一中心受理、一口子交办”增值式集成服务。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上海对照新赛道、新业态、新模式提出的新命题,从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要求到引领打通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从完成“规定动作”到推出“自选动作”,逐步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跃进,体现了对党中央战略部署和治理规律的准确把握。从“问题先行”到“结果导向”,优化营商环境在自我升级中持续改进。
一方面,从“社会信任政府”,迈向“政府信任社会”与“社会信任政府”双向奔赴。
重组业务流程,一体推进事项编码、材料精简、环节重组、时限压缩,实现颠覆性创新和绩效提升。浦东新区从“高效办成一件事”到“联动解决一批事”,基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谋划设计改革,加强重大制度创新联动和衔接配套,放大改革综合效应。
重构管理机制,以政府政策灵活性来适应市场效率要求,打破办事过程中种类繁多、流程冗长的制度设计。如减少跨区域经营企业对同一事项的重复办理,按需开设远程窗口,运用远程身份核验、音视频交互、屏幕共享等技术为企业和群众提供远程帮办服务,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市内通办”“跨省通办”。如推进“容缺受理制”和“告知承诺制”,通过企业的良好信用记录来提升制度弹性空间,实现政策执行过程中“施信方”与“受信方”的角色转换,从“社会信任政府”迈向“政府信任社会”与“社会信任政府”双向奔赴。
另一方面,力争直奔场景、直击痛点、直达人心。
政策措施的出台要体现连续性、完整性。在财税政策方面,应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落实税收事先裁定管理办法,深化“税路通”跨境税收服务品牌建设;在金融政策方面,应重点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不断扩大覆盖面,常态化开展“商会批次贷”等银企对接活动,稳步落实中小微企业无缝续贷、无还本续贷政策;在人才政策方面,应积极打造“海聚英才”赛会平台,深化全周期人才服务“一件事”改革,聚焦并破解新市民和青年人的需求堵点、痛点、难点。
政策制定要力争实现“三个直”:直奔场景,运用企业视角和市场话语体系开展政策服务,让企业听得懂、够得着、用得上;直击痛点,尤其是帮助民营企业降低制度成本,下大气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着力解决拖欠账款问题;直达人心,构建青年友好、家庭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和工作生活环境,彰显人民城市的人文关怀。
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不断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机制,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可探索通过短视频解读、政策直播等新模式和“政策公开讲”“政策会客厅”等平台开展惠企政策解读,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便利企业高效查询政策、了解政策,精准匹配政策、使用政策,加大重点惠企政策辅导力度。
此外,应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可预期性。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可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经营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关注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特殊需求;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制定中长期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框架,增强企业预判政策走向的准确度。
本文以《整治“碎片化”裉节 整体优化营商环境》为题,于今日解放日报第9版刊发
原标题:马上再论|企业感受营商环境“温差”怎么破?整治治理和服务“碎片化”裉节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周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