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第一批被DeepSeek取代的,会是医生!
最近,一位山东家长火了,不是因为孩子有多出色,而是因为一次看病。
本来只是想着试试AI,结果却发现诊断竟和三甲医院医生的诊断,相差无几。
难道ai真的要淘汰医生了吗?
AI看病?
事情发生在前两天,主角是一位有孩子的家长。
据这位家长所说,那天孩子突然生病,高烧39°,情况十分紧急。
赶去医院之后,医生却表示不能直接开药,需要先抽血确认情况再做诊断。
这也正常,毕竟是一个6岁的孩子,一旦乱吃药出了问题,没人承担的起这个责任。
于是,家长只能按下焦急的心情,带着孩子去抽血检查。
在等待血液检测结果的时间,家长忽然想起自己之前从别人那里听说,DeepSeek也可以看病。
于是,趁着这个机会,家长拿出自己的手机,打开了DeepSeek,将血液检测数据导入了进去。
就在短短十几秒之后,DeepSeek很快就给出了一份详细又通俗易懂的解释。
当时,按照家长的想法,也不认为这份报告能有多真实,最多就是做一个参考。
毕竟,现在是在医院,比起不知道真假的AI报告,家长还是更相信医生给出的结论。
然而,就在血液检查报告出炉,拿给了医生之后,医生却给出了一份似曾相识的答卷。
这位家长一边听着医生的诊断,一边看着手机上DeepSeek的诊断,明明是AI和三甲医生,这答案竟然惊人的相似。
甚至就连给出的用药建议和剂量,都几乎一模一样。
这时候的家长,人都麻了,怎么也没想到DeepSeek的结论和医生的竟然能够这样的相似。
这件事情后来也被发到了网上,一时间也是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之前的时候,总听说各地医院接入DeepSeek,将AI 与医疗相结合,却不知道这种结合的效果到底怎么样。
而现在,这位家长的现身说法,以亲身经历向我们证明DeepSeek在看病上的作用。
也算是让广大没有用过DeepSeek看病的人,了解到了这东西到底好不好用。
事实上,早在这件事情之前,DeepSeek与医院的结合就已经十分深入了……
电子华佗
今年年初,DeepSeek出来的时候,不仅引爆了ai圈,在圈外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之前的时候,由于ChatGPT对算力芯片的高要求,即便一些商业化公司想要将AI运用到更接近生活的地方,也难以实现。
但是,伴随着DeepSeek这种对算力没太高要求的AI大模型的出现,即便是小公司也可以尝试训练自己的人工智能。
正因如此,在过年以后,伴随着DeepSeek的出现,人工智能落地的项目也就越来越多。
其中,自然就包括“AI+医疗”。
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底,国内首个完全由医生团队发起建立的AI医学大模型,就已经落地开始内测。
这家医院名叫Agent Hospital,是国内第一个ai医院,打造者来自清华大学。
截至目前的时候,这家医院已经有42名医生,覆盖21个科室,能为300余种常见疾病进行诊断治疗。
虽然,目前这家AI仍然处于内测阶段,但是预计会在今年上半年开放运营。
当然,AI与医疗的结合,自然也不止是取代医生这一种,更多的,自然还是和医生诊断相结合。
换句话来说,就是在医疗系统内部,建立一个独属于医生的AI大模型,将经过核实的病例喂给大模型。
然后,医生在日常看病的时候,就可以将病人的症状输入大模型,让大模型去根据数千万的病例,给出自己的判断。
医生再根据AI的结果,给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之前的时候,没有针对性的AI大模型,这就让患者们通过AI查出的结果,其中会有很大的水分。
这样水分十足、真假难辨的结果一旦拿去用,就很容易会出问题。
正因如此,之前的时候尽管ai已经应用到了很多领域,但真正的专家医生仍然不建议使用AI看病。
不过现在的大模型,采用的数据来自各大医院,并非充斥着真假数据的互联网,只有这样的AI,才能给出比较可靠的结果。
也就在这两天,各大医院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大模型也纷纷落地,技术路线也基本都是一样的。
不过,截止目前为止,由于技术问题,AI医生的诊断结果还不能当作医院的诊断结果使用。
就连清华大学团队训练了很长时间的Agent Hospital,也还处于内测阶段。
尽管说是今年上半年落地,但到时候是独立运行,还是结合现实的医生,还不好说。
事实上,就在这两天,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出台的最新规定就明确表示,禁止使用AI处方开药。
原因很简单,他们不认为AI的处方确实有效,配合医生工作没问题,但不能独立诊断。
并且,如果按照人工智能给出的处方开药,到时候吃出了病,严重点出现了生命危险的话,人工智能也没法承担这个责任。
正因如此,截止目前为止,“AI+医疗”重点还是得有医生来开处方。
最后,AI+医疗的路,尽管已经实现了不少,当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坐在家里用AI看病,或许真的能够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