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我的波棱盖儿啊”,“哎呀,我的胯骨轴啊”,“我是哪哪都痛”。
这经典的,让人啼笑皆非的台词,来自沈腾和马丽爆火的春节小品《扶不扶》。
都说喜剧是生活的缩影,它的背后就是生活的悲剧。
显然,《扶不扶》小品的每一个包袱和笑料背后,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讽刺。
这小品爆火之后,“遇到老人摔倒,是否要上前扶起?”就被列入了人生十大辛辣拷问之一。
其实,不论你的答案是“扶”还是“不扶”,对于人的心理影响来说都是一样的。
一旦这个问题提出,它就是一种社会层面的答案了。
因为这个问题将人性的善——这个隐秘而微小的品质,与金钱——这个充满诱惑的生活必需品,联系在了一起。
而美好的人性品质怎么能用金钱去衡量呢?善良不应该被量化,但的的确确被这个问题捆绑在一起。
以下我将从三个角度分析这种恶行的诞生心理。
一、被高估的犯罪成本
上海有一年轻男子遇到了与小品一模一样的事件,因为自己的善良扶起了一位老人,却又被老人诬告。
这位老人甚至不管他的电动车停在10米开外,就胡乱攀咬。
同类事件层出不穷,有人或许会疑惑,为什么讹人的人群多数为老人?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
抛开是“变老”还是“变坏”这个问题,这个年迈的人群占据犯罪群体,主要是两个原因。
(1)老人作为弱势群体更能激发他人的保护欲:
人的天性就是被需要的,尤其当人处于身强力壮的强盛时期,被他人需要和认同就是人最主要的需求之一。
老人属于弱的一方,是需要被帮助的一方。而强势的一方自然就会放松警惕,涌现出帮助他人的情感。
所以,为什么老人与小孩更能够让人共情?
就是强大的人会用俯视的角度去看这些弱势群体,会对他们拥有更大的保护欲望。
(2)老人的犯罪成本低于年轻人:
我国刑法中规定,年龄在超过75周岁以上的老人,在进行故意伤害和犯罪情况时,会酌情考虑量刑。
更何况,讹人属于道德层面的犯罪,事后可以拥有很多个借口脱罪。
例如:“年纪大了,记不清了”、“老了眼花,看错人了”及“精神混沌”等等。
就算有录音或视频为证,当老人以及老人的家人用这样的理由去应对时,另一方是无法确认真实度的。
它不像有确切的证据,能够客观的判断整个事件的对错。更像是大家心知肚明,是道德上的缺陷,但却没有办法举出实证。
基本上签一个谅解书就结束了。所以作为犯罪的一方,无非就是两种结果:得到钱与狡辩了事。
它的犯罪成本是极低的,低到只能用道德去约束他人。讹人属于犯罪,属于故意侵害他人财产。
但被发现之后的惩罚又相较其他十分轻巧。这些年讹人的事件不断发生,就足以证明它的犯罪成本被低估了。
这种所谓“低投入高收获”的犯罪,就跟偷电瓶车一样,属于只能用道德进行规范的事件。
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强制性,寄托人性进行规范只会越来越猖獗。
二、被低估的弱势之恶
说到老年人这个群体为什么是讹人犯罪的高频群体?
是因为老年人确实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中的其他多加照顾。但有许多老年人的心态却因此变得猖獗。
他们体现出一种我弱我有理的态度,小到公交车强制他人让座,大到讹人被发现之后理直气壮。
他们把社会对他们的照顾当成了理所应当,把他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当成了应该有的态度。
这无疑激发了他们人性中恶的一面。这就与经典故事兄弟破产找谁帮忙是一样的。
哥哥去找了以前他帮助过的人求助,却被拒之门外;弟弟去找了以前帮助过他的人求助,得到了帮助。
当某种人群习惯了特殊照顾,就不会再把这种特殊照顾当成感激,而是会认为理所应当。
那些猖狂的弱势群体,会在他人的宽容之中,展示出自己人性的丑陋。别人对他越是照顾,就越会成为他恶行的温床。
而一般人或因为高傲或因为轻视,往往都忽略了这种变化。这种弱势群体的恶被大大的低估了。
三、被过度美化的道德规范
我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
而我们从小到大也是被这样规范的,尤其是新时代青年,更是在众多美好品质的象牙塔中诞生的。
而社会从来不是只有“真”“善”“美”。
一旦脱离出教育者为我们塑造的“完美世界”,就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
在“扶不扶”这件事上,按照社会的规范,以及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道德观念,它应该是毫无质疑的肯定答案。
“吃亏的总是老实人”,这句话中的“老实人”并不是老实巴交,不愿多想的人。
而是我上文提到的,坚信社会真善美,心中充满理想世界的人。
想起在口罩期间,有年轻人带着老母亲求助120救护车吸氧。
而救护车有明令的规定不能将设备外借,医护人员只能暗示年轻人“直接拿走,别询问”。
而年轻人被拒绝了之后也傻愣愣的没有听懂暗示,走开了。
医护人员不能明确地借给他,因为这样他就违规了,但是如果对方直接“抢”走,也不是不能用。
这就是社会的潜规则。可惜年轻人并没有听懂。
难道他是真的傻到听不懂别人的暗示吗?其实剖析这件事情,就会发现年轻人是被他心中的道德感捆绑住了。
人一定需要道德感,但是不能被过度美化的道德感所捆绑。
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每个人也不是道德标兵,大多数情况下,是灰色地带和灰色行为。
这些行为会违背我们受到的道德教育,但是实际到达的结果可能是更便利的。
教导我们做一个拥有美好品质的人没有错,但同时,也需要教导道德之外的东西。
不论是作为保护自己的手段,还是节约。解决问题的时间。
我们都是应该学会变通和应变的,美好的品德十分稀有,需要保存。
但拥有美好的品德,更要拥有保护美好品德的手段。要做一个好人,更要做一个能保护好自己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