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榜说他最喜欢的城市就是北京。这个城市具有特别好的包容性,在这里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见什么人,这个人又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而书店是最可能让人遇见有趣的灵魂的地方。
初春的地坛,文艺青年们朝拜过心中的文学圣地之后,会穿过马路,到雍和书庭坐坐,寻找中意的签名本,择一角落坐下,诗意地栖息。
在网络上,这个文化浓度很高的主题书店被年轻人称作小而美的城市“文化客厅”,是去班味儿、偶遇知名作家、吸文气的理想打卡地。
书店创办人彭明榜是资深媒体人和出版人,更是一个深度文艺青年。他不单是四个独立书店品牌的掌门人,还是一个痴心不改的诗歌编辑。七年来,他深入文学原乡,遍寻纸上世界,推动不少藏书佳作面世,丰富青年们的阅读视野。
从贵州小城辗转来京,到如今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朴实而亲切的桥梁,他决意推动诗歌与文学前行。问彭明榜做这一切的动力来自哪儿?他笃定地认为,诗歌或者说文学一直是有用的,因为它会塑造人内心里的精神世界。
说这话时,大大的落地窗前,帘动影移,光照进来。
诗歌或者说文学是有用的
它会在内心塑造你的精神世界
不断“毕业”,谋求发展,似乎是彭明榜人生故事里的主音符,这些音符踩着五线谱,奏出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叙事曲,丰富、明丽,听起来如沐春风。
最后一次“毕业”,彭明榜以53岁高龄创业。面对旁人的不解,他说:“人生总得有点不确定性,最怕的是一眼看到底。”
假如时间倒流,当年那个贵州大山里的青年也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能像蒲公英一样,飘到北京落脚,以另一种形式和文学发生关联。
1980年,16岁的彭明榜考上黔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学英语专业。在那个年代,文学非常热门,他只要有点儿时间就会钻进图书馆里看书,报纸杂志,什么都看,浸泡成为一个爱好文学的读者。
两年后毕业分配,彭明榜回到家乡的一所区中学当英语老师,学校的围墙外就是农田。1985年年底的一天,他很偶然看到《贵州日报》登了一则招生简章,内容是西南三省省委党校联合招收研究生班,定向培养师资。“看到这个简章,我就想,党史是历史的一部分,我的历史还可以,当时就觉得这是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报名以后,距离考试还有40天,那40天只要不上课,他就全部用来看书复习。没想到竟一考而中,他从贵州到了当时在重庆的四川省委第二党校学习。
进校后才知道,那个党史研究生班总共招了17个人,22岁的他在班里最小,“年龄第二小的同学比我大6岁,已经是个副处级干部,最年长的同学大我16岁。”那两年的学习氛围很好,同学们都愿意帮助和鼓励这个小弟弟,彭明榜回头去看,觉得那两年过得很快乐。研究生班毕业后,24岁的他回到贵州,成了一名教员。“学校在花溪和青岩之间一个叫桐木岭的村子边上,校园里边有一片300亩的松林。在松林里,赶上刮风,能听见松涛从远处好像有脚似的走过来。夏天,太阳要落山时,一群群白鹭从西边飞回,它们的翅膀上驮着金色的光,落到松树上,那个画面很漂亮。校园里还有很多桂花树,中秋前后的晚上,月光下微风里,好像能看见桂花的香气在眼前浮动。”
环境很安静,时间较充裕,彭明榜看了很多书,有时还会想,“自己的价值在哪里?这个问号总是打在心里,就总会有种东西让你想到更远的地方去。”回望来时路,他更加认定,“我一直觉得文学是有用的,它不是直接给你什么,而是会在你内心里堆积起一些东西,那些东西会让你想到人生的意义等问题。”
工作两年后,他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师从党史专家郑德荣教授攻读博士。他特别感叹那三年遇上了好导师,“老师和师母对每一个学生都特别好,比对自己的孩子都要好。”
博士毕业,彭明榜先拿到了西南交通大学的接收函。本来要去当老师了,命运却转了个弯——在一热心人的帮助下,他到了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编辑部工作。其实,他那时对做编辑是怎么回事也不了解,只是凭着心里的一种直觉,就选定了自己一生的职业。事后证明,这个选择还是让他持久地享受到了过程中的小快乐和结果的小成就感。
人生下半场做独立书店的底气
来自当编辑的积淀
彭明榜十分感念编辑工作对他的回赠。“我是属于学的没用、用的没学。在工作中用的只是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杂七杂八学的那点东西。所以,我觉得重要的是你要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然后在干中学,去主动地全身心工作。”
彭明榜的职业生涯如同他的求学之路,充满“破壁”色彩。当过农村中学老师,当过省委党校教员,做过杂志的编辑部主任,再做图书的编辑。这些经历的积淀,让他对图书出版与读者需求有了深刻洞察。“我在《中国青年》做了8年多编辑部主任,主持做了约200期杂志,半个月一期,从前期选题策划、中期执行,到后期审稿加工、安排版面,那样快节奏地工作,使我后来去做书一个月做一本都觉得太慢。”
2017年,已经53岁的彭明榜从中国青年出版社辞职创业,进入人生的下半场。随后,他在北京南锣鼓巷创办了一家诗歌主题书店“小众书坊”。做书店,彭明榜依然注重策划,他坦言:“书店也是内容行业。”
浩瀚的人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彭明榜实践“前店后社”的模式,将出版与书店深度融合,小众书坊既是书店,也是图书策划机构。如今,他策划出版的“中国好诗”系列丛书已出版68种、《天天诗历》(《诗日子》)已连续出版10年、《诗词日历》已连续出版9年,联系和帮助了许多诗人,从而成为国内诗歌策划出版的一个重镇。
国内首家签名本主题书店
打造青年人的“文化客厅”
2019年,彭明榜在地坛东门附近创办了国内首家签名本主题书店“雍和书庭”。这家书店的诞生,源于彭明榜对市场空白的精准捕捉。他说:“你总得给读者一个到你店里全价买书的理由。”他给出的“理由”就是作者的签名,让签名本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完成“有温度的联结”。虽然雍和书庭开业仅一个月便遭遇疫情,但通过见缝插针的线下活动、频繁的线上直播、持续的社群运营等方式的努力,已成为一个“文化热点书店”。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作者到雍和书庭签书。
在雍和书庭,所有签名本都按原价销售,不打折、不加价。彭明榜还提出了“以书为礼”的理念,他希望人们在交往中将书作为“伴手礼”能成为一种时尚。为此,他创意推出了签名本的盲盒书礼包——“上上签”——即“签名本中的签名本”。他认为:“实体书店作为一个文化空间,如果有独家内容,再有独特体验,就能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一次走进雍和书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摆在最显眼的位置。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进来,感觉像走进了作家的书房。”一位90后读者说,她觉得这里不仅是购书场所,更是年轻人寻找精神共鸣的据点。
如何让年轻人从“打卡”到“扎根”?雍和书庭除定期举办新书分享会等活动,还不时嵌进与书相关的画展。比如,举办过画家杜文涓为泰戈尔的《飞鸟集》画的插画展、考古学者李纬文为《隐秘的皇城》手绘的插画展、画家王燕民的“斯文在兹”中华文化人物水墨绘画展等。这些活动,既增加了书店的“内容”,也提供了新的“看点”。
在鲁迅博物馆研究员萧振鸣看来,雍和书庭是一间很用心很热心也很细心的书店,他的《鲁迅别传:烟水寻常事》上市以来,已经不止一次被叫到书店签名,他会精选出自己喜欢的鲁迅诗句,题写在签名本上,让更多读者感受到鲁迅的“有趣”。首都师范大学刘文飞教授称赞雍和书庭是一家有温度的书店,他也常被请到书店帮读者签书——“书店的老板拿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按照上面的名字一一给大家签名。有很多年轻人,其中甚至还有小朋友的名字。”
尽管雍和书庭已站稳脚跟,彭明榜对行业仍保持着清醒认知,认为实体书店不是生意,而是需要长期耕耘的事业。他提出三条生存法则:一是要深耕垂直领域,凝聚特定读者群;二是要通过高频次活动保持生命力,“活动活动,活就要动,动才能活”;三是要融入在地内容,就近服务在地读者。
现在,彭明榜又开始对社区书店进行探索,他认为社区书店或许是书店的未来。为此,他和合作伙伴联合创办了读家书店和壹等书房。他给读家书店提出的口号是“每个人都是阅读家,每个家都是读书家”,给壹等书房提出的口号是“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从这两句口号可以看出他对大众书店和更广大群众阅读的期许。
书店是最可能让人遇见有趣灵魂的地方
“我开书店的理由:一是因为有那么多读书的人在那里;二是因为还有那么多不读书的人在那里。第一个理由好理解,就是有读书的人,就需要书店存在。第二个理由呢?很多人不理解。其实,还有很多人不读书,就更需要书店。有书店在那里,说不定哪天一个不读书的人走进去,出来就变成了一个读书的人。要没有书店在,这个不读书的人很可能就没有机会变成读书的人了。书店就是给人提供与书相遇的机会的地方。”彭明榜对开书店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理解,这是他关于开书店的理由的一个解释。之前,他还说过:“好的书店是一所学校,或许哪天某个人在书店里因为某本书就改变了命运。好的书店也是一个‘寺庙’或一所‘教堂’,它能给人们的精神以安慰。”这些都成为他坚持把书店开下去的信念。
彭明榜给我讲过一个读者的故事:雍和书庭刚开业的时候,有一个女孩每天上午10点左右都按时来店里,来后就找一个相对偏的座位坐下,有时候找本书读读,更多的时候就坐在那里,发发呆,看看手机,或者打打瞌睡,到下午6点左右再离开。他让员工去试图聊聊天,问问是怎么回事,但对方表现出不愿聊的意思,员工们也就不去打扰。这样过了差不多一个月,女孩才没再出现。彭明榜和员工们猜测,这女孩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离职了,又不想让家里人知道,所以每天还装着正常按点上下班的样子,来书店里打发时间。“在一个城市里,书店几乎是唯一既免费又安全的公共空间,对于暂时遇到困难的人,它就像一把随手可取的雨伞,能给人遮挡一下头顶的雨水。”这是彭明榜对书店功能的又一个“发现”。
还有一次,是个夏天,那时小众书坊还在后圆恩寺胡同的小院里。很热的一个下午,有一家三口走进了书店,东瞅瞅、西看看一阵后,当母亲的给十几岁的女儿买了一本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收银的时候,彭明榜了解到,这一家三口是台湾人,当父亲的在北京工作,暑假里母女俩从淡水来北京团聚,第二天就要回台湾。买《城南旧事》,是为了让女儿学习简体汉字,为以后到大陆来工作做准备。彭明榜问那女孩子觉得这个书店怎么样,女孩说“这个店是店小乾坤大”。临走,女孩跟父母撒娇说:“大陆有这样好的书店,我都不想回台湾去了!”说起这个读者的故事,彭明榜有些小得意。
从1993年来到北京,彭明榜对这个城市已产生很深的感情。他说他最喜欢的城市就是北京,北京这个城市具有特别好的包容性,在北京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见什么人,这个人又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而书店是最可能让人遇见有趣的灵魂的地方。
最后,彭明榜说:“好的书店,也是人们爱上一个城市的理由。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因为小众书坊,因为雍和书庭,因为读家书店,因为壹等书房……而更喜欢这个城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供图/彭明榜
编辑/张严涵
排版/王静
微信号|bqtt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