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多,湖南师大的女生小心翼翼敲出那句“老师,能发一下规范模板吗?”时,绝不会想到不久,这句再普通不过的求助,被教授发到500人大群,变成热搜榜上的#娇生惯养学生#证据图,被几万网友拿着放大镜审判。
屏幕冷光映着她的脸,微信对话框里躺着彭教授的两条回复:“你不问同学,怎么问我呢?”——这行字后来被截图甩进500人的课程群,跟着一句“你在家是依赖妈妈惯了吧?”的嘲讽。她盯着群消息里自己被打码的微信头像,感觉像是被人当众扒掉了校服外套。
教授或许还沉浸在“严师良言”的自我感动里,但Z世代的学生们早摸透了舆情发酵的密码。有人把截图传到社交平台,打上“高校教授PUA学生”的标签;有人翻出教授让学生发生活照的聊天记录,配上“选妃文学”的调侃文案;,某问答平台上迅速冒出“湖南师大教授挂人事件”的万字分析贴,评论区成了大型师生关系吐槽现场。
这届年轻人太清楚怎么对付“权力越界”了。去年南京某副教授骂学生“蠢得像猪”被录音曝光,最终降级调岗;山东某中学老师在朋友圈吐槽学生“没家教”,被家长截屏举报到教育局。但这次有点不一样——当学生的问题从“学术讨论”变成“事务咨询”,当教师的训导从“课堂批评”变成“私聊挂人”,所有人都被戳中了痛点: 原来老师手里的粉笔,早变成了随时能截图发群的“网络砍刀”。
事件发酵后,有网友扒出彭教授金光闪闪的履历:语言学博导、学科带头人、学术协会副会长。但这些头衔成了反噬的催化剂——平台热评第一条写着:“越是权威越爱爹味说教,建议查查他课题组的学生心理健康。”
这背后藏着更深的代际认知错位。60后教授觉得“公开批评是为学生好”,就像小时候父母把考试不及格的卷子给亲戚围观;但00后学生看到的,是私人对话被做成“示众标本”,是教授在500人群里享受“你们看她多蠢”的权力快感。
某高校做过一项调查,三成多的学生承认“宁可百度也不问老师”。理由五花八门:“上次问作业格式被教育了半小时”“导师总爱在群里@我‘大家引以为戒’”。一位大二学生在采访里苦笑:“现在给老师发消息前得打三遍草稿,生怕哪个表情包不够‘尊敬’。”
事件中最微妙的,是校方和教育厅的回应。记者打电话给宣传部,刚提到“彭教授”三个字就被挂断;省教育厅把皮球踢回学校,而学校只说“正在核查”。这种暧昧态度像极了家长发现孩子打架后的和稀泥:“一个巴掌拍不响”“老师也是为你好”。
但网友不买账。键盘侠们早就产出不少口诛笔伐的文章,指责彭教授的,指责女大学生的,热热闹闹,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场荒诞剧里没有赢家。教授可能面临处分,学生或许遭遇隐形打压,而吃瓜群众们很快会被新热搜转移注意力。但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被留在了舆论废墟里:为什么本该互信的师生关系,变成了互相提防的谍战剧?
北大去年悄悄试点了《师生交流指引手册》,条款直白得可爱:“能发邮件别微信,能公开说别私聊,涉及自尊的事打死不截屏”。广州某高校更绝,给教师开“新媒体生存培训班”,核心就一句话:“把学生当甲方,每条消息都是商务洽谈。”
这些尝试或许笨拙,但至少指向同一个方向:教育不该是权力的角斗场。00后需要学会独立,不等于要承受公开处刑;教授需要维护威信,不意味着能滥用聊天截屏。
就像那个被挂群的女生后来在匿名帖里写的:“如果老师当时回一句‘问问群里同学’,我可能会羞愧,但不会心寒。”
说到底,谁不怕呢?怕问问题显得蠢,怕说真话被挂群,怕哪句无心之言变成热搜词条。但教育的温度,本就应该融化这些恐惧——毕竟真正的教书育人,从来不在500人的群聊里,而在师生对视时,彼此眼里的光。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