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年轻人,离自己向往的生活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就这一步之遥跨不过去。他们内心里积累了这么多感受和愿意去探索的东西,但是行动上跟不上,暴风骤雨迎面而来的时候,就没有那个勇气。”

——梁永安



Dane Street

Goldmund

该音乐因版权失效无法播放,请更换音乐

01

最近在年轻人间非常流行“躺平”这个词,从传统意义上说,躺平是指有点受不了,想歇着了。但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它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老一代人不会觉得累,20世纪80年代那些进城打工的人,在流水线上工作,一听说周末加班都高兴得要跳起来,因为他们可以挣更多的钱了。再往前追溯,农业时代人们饥寒交迫,黄河流域每年都发生水灾、蝗灾、瘟疫等灾害,我们曾经遭受那么多的苦难,但依然昂扬向上,所以中国人是不怕吃苦、不怕累的。

中国人有两个传统,坚不可摧。一个是劳动性,中国人移民到国外,如果是领救济金,心里会急得一塌糊涂,哪怕他们得到的薪水比救济金还少也愿意去工作,这是五千年传统文化下培养出来的国人本性。第二个是崇尚学习,中华民族是善于学习的民族,可以把低级劳动转成高级劳动、简单劳动变成复杂劳动。国家银行为什么有那么多钱?都是父母为下一代存的,欧美国家的人每一代都是为自己而存。

今天的年轻人想躺平,并不是怕苦。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人不再像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只为了养家糊口,而是有了新的生活追求。以前我们的恩格尔系数中,吃饭要占到一半左右,202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29.8%,多出来的消费支出到哪儿去了呢?原来,人们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看电影、读文学、听音乐以及增加社会文化交往上。巴黎的左岸,为什么全世界都称赞那个地方?因为那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咖啡馆、书店,以及不胜枚举的艺术家。

2010年,中国GDP总量第一次达到世界第二位,到2020年,10年时间,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全世界30多个发达国家有一个共通规律——只要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这个国家就再也不会倒退了。而人均GDP处于1万到2万美元之间时,蛋糕做大,谁分多少,这个阶段的社会冲突最厉害。中国的目标是到2028年,最迟到2035年达到人均GDP2万美元的水准。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是中等收入国家的最高端,再用七八年时间的奋斗,实现高收入国家的低端,踏入中产化。

为什么人均GDP2万美元就好得多呢?因为这个时候中间阶层基本形成了,他的观念,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达成某种共识。所以接下来的10年,是我们中国特别不容易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这一代社会中坚力量要完成从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大转变。

所以“躺平”成了年轻人的一种新的追求,在新的理念之下,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太合理,需要停一停,然后想一想,我们的生活到底过得对不对。



02

从哲学上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比喻特别好,一群人被锁链拴着面向洞穴里面,外面有火,火前面还走着些人,洞穴里的人看到墙上的人影晃来晃去,觉得这就是世界,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只看到这一种世界。后来有一个人挣脱锁链走了出去,他才看到原来世界是这个样子,洞口有一棵树,树下还有阳光。他现在有三个选择:一个选择是,回去告诉洞穴里的人,他们之前完全弄错了,真的世界在外面,可能那些人听到后,觉得这个家伙把大伙的日子搅坏了,一群人过来要打死他;另一个选择是,这个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感到里面的生活太悲惨,自己跑掉了,独善其身;还有一个选择是,他觉得接受一种全新的生活太难了,已经大半辈子都搞错了,现在没有力量去改变,自己适应了洞穴里的那种生活,于是回去拴上链子,看着墙壁继续生活。这三种选择,前面一种是去启蒙,中间一种是去获得个人自由,后面一种是接受奴隶化。所以今天的年轻人要想一想:我们的下一步到底该怎么走?

今天我们很多人考虑问题的方式还都是在现有的框架里,比如考大学选专业,会考虑什么职业最赚钱、什么职业最热门,等等,而没有看到未来我们的消费结构会怎么变。今天我们国人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是3万多人民币,其中用于文化消费,包括教育、娱乐、艺术等的,仅占10%左右,而发达国家占20%多。未来我们的生活,跟现在是不一样的,未来10年,社会需求会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会出现一些新的开销,现在根本看不到。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如果只盯着现有的这些分工,那么五年以后你就跟不上了,10年以后你就老掉了,所以未来10年会出现大量的“年轻的老人”。因为他们没有准备——面向未来的增长的准备。

所以年轻人一定要活在10年之后,如果困在当下,就没有前途。

这个时候,就需要年轻人对幸福、对什么是价值产生眺望,启动探索,这是当下年轻人特别需要的。



中国的变化回顾起来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剧烈。100年前,外国人照相机下的中国,破破烂烂,到处打着补丁,哪怕是在改革开放以前,也还是补丁累累。而我们的历史里,汉朝人是那么豪放,有一种勇武之气;唐朝则丰富多彩,即便在整个世界格局里,也是那么辉煌。长久以来,我们的历史积攒了那么多的细节,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后来都没了。为什么呢?因为太穷了。西方是贵族制,长子继承,只有大儿子可以分到遗产,其他人都分不到,所以一座城堡可以一代一代传下来。中国古代是均分制,家族传统维持不住,缺乏光辉履历,所以没有贵族精神。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在这么好的国家、民族文化里,人站不起来。

到了当代,我们摸索国家的发展。宁夏有个贫困县被联合国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之地,现在去看,那里已经盖起小平房,种大棚农作物,农民都说很幸福。当被问到还缺什么时,当地人说还缺一个老婆,希望政府能帮忙解决。看到他们幸福,我们一方面要高兴、欣慰,中国历史以往没有达到过今天这样的物质发展程度,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刻一点,人不能沉浸于表面的快乐。我们走到这一步,历经千难万险,如果坎坷的经历没有衍化成我们的思想,那也是民族巨大的损失。

当代中国青年在文化、精神思想上有很大的进化。2010年,一个美国记者来到中国,他让中国青年在白纸上写下一句特别想说的话举在胸前,对着他们拍了100多张照片。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中国年轻人的想法真是太不一样了,比如一个19岁的青海女孩子,她写了一句:人一旦从农村来到城市,就再也回不去了。另外一个30岁的女青年写道:人为什么要生小孩?还有一个女青年写的是:为什么我们的空气这么差?形形色色。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年轻人对生活的困惑是非常多的。

现在多元、丰富的社会形态,对新的一代青年,特别是对90后来说,是特别大的历史考验,但同时,90后还有一部分00后,也一定会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一代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面对的问题太新了,全球都没办法提供经验。40年前的改革开放,我们可以学习新加坡、韩国,学习他们大进大出,开展国际贸易,但是到了今天这一代,当20年后,90后全面接管这个国家的时候,可以想象我们面临的会是什么情况吗?14多亿人,人均GDP两三万美元,全球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国家。英国工业革命后,一共才1000万人左右;1962年,美国人用信息化、电子化重新改写世界,一个国家才1亿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一个14亿人的国家,这个国家会出现多少新的问题?文化、政治、经济,形形色色,方方面面,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提供答案,都需要自己摸索。问题横亘于前,不能不解决。所以一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经济学家,通通都会出现。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社会基础也不一样了。1978年改革开放时,100个人里才有一两个大学生,而今天中国青年的大学入学率超过了50%。

这个基础不一样,国家的科技基础不一样,经济基础也不一样,解决问题的能力、条件都不一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将要到来。



03

中国接下来的三代人都不可能太消停,都会去创业,我们中国将进入一个创世纪,不但为中国创世纪,而且为人类创世纪。或许今天我们还不能感受到这一点,但再往下走10年,形势就很明显了。所以我很欣赏今天90后的独立精神、自由精神、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我认识一个90后研究生去单位三个月时赶上年终院长讲话,院长说,同志们,我今年的工作有很多缺点,希望你们多提意见。往年讲到这里,底下都是热烈的掌声,没人提意见。这次没想到这位90后站起来说,院长我提个意见,我看你上星期在电脑上规划明年技术骨干的考察行程,弄了三天都没弄出来,这个交给我,一个上午就解决了。

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敢于表达自我。但是光有勇气还不行,我们的年轻人还需要了解过去,需要联结自己的父辈。

如何联结自己的父母?我们能做的是赶紧访问一下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有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爷爷奶奶经历了什么,爸爸妈妈小时候经历了什么,对自己的来路不清楚。知晓过去而展望未来,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传递。50年后的中国历史若要书写出来,一定会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辈人的评价至高,因为他们完成了中国的工业化。这是多么难啊!

我们中国是一个丰富多元、民族众多的国家,一个青年谈爱国不应该是抽象的,应该实践化,多去看看我们的国家,接触不同民族的人,这样你的感情才深刻。我们看李娟写生活在阿勒泰的那些人,如果你没去过那里,你的感觉可能就比较有隔阂。今天我们很多人热爱一项事物都是很间隔、抽象的,很多人讲了半天爱国,内蒙古没去过,云南没去过,西藏没去过,新疆没去过,那种爱总感觉缺一点儿内在的、真实的生气。我们要建立起跟这个国家深度的感情,就要实地去感悟,这才是我们的力量来源。

历史给予这代新青年最大的价值是,促使我们思考到底该怎样释放自己的青春、怎么走过这一生。欧洲青年普遍流行一种生活方式——间隔年。比如他们大学毕业后,会去澳大利亚做公益,或者做别的事情,进行工作性漫游,从而获得一种自我认识,获得一种与原来文化、生活方式不一样的体验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思考,自己到底应该怎样生活。农业社会是一个循环式的社会,没有这个跨度,我们很多年轻人大学一毕业,马上着手找工作,一辈子缺乏这么一个过渡阶段。

一个年轻人,首先要体会自己的迷惘。



一战之后,迷惘的一代出现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都有过迷惘的阶段。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太缺乏迷惘,太确定了,一步步都是传统的路数,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多赚点儿钱,买个好房子,一切都是确定的,但这个东西太“农业社会”了。一个当代青年,面对这么丰富的社会,如果不迷惘那就太肤浅了。如果一个毕业生发愁、难过、想不通,那就对了,就怕他一清二楚。年轻人需要给自己一个思考、一个探索、一个疑问。海明威那一代,打碎一切,重新生活。《太阳照常升起》这部作品里写心灵破碎受伤的青年去探寻新的生活,就是在迷惘中开拓的。这在当下特别需要年轻人有种硬汉精神,有坚强的生命力,这才能承担得起迷惘。现在很多人害怕迷惘,期待风调雨顺,期待农业社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生产规律,什么都按照节气来,没有什么意外,但这完全不符合我们接下来10年、20年即将要发生巨大社会变迁的现实情况。

我建议年轻人多看看《少年Pi的奇幻漂流》,Pi与老虎相伴,要是没有这只老虎,茫茫大海,一片孤独,这个年轻人早死了。一开始他想把老虎赶走,到后来才发现这只老虎是他生命的支援,与老虎的抗衡,帮他度过了人生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与老虎同行,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有的精神。

年轻人还要学会承受孤独。

现代社会与农业社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人是无限多元性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像农业社会都在家族社会里,相互认识,不存在孤独问题。但是今天的城市化、中产化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都“在路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有4.9亿人与其户口是分离的,更不用说今天我们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60%。

城市是由迁徙来的人所组成的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要求人一定要能承受孤独。孤独不是坏事情,孤独本身是一个体会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我们生命的过程。只有孤独的人才有真正的交流能力,因为他有一个不断沉淀的过程。



另外,年轻人还要敢于做一个开拓性的人。

这个世界有个规律,凡是开拓性的人都有点儿“丑陋”,凡是完美的人都是过去式。过去发展出的成熟的东西才是完美的,它有标准,比如怎么化妆、怎么穿着,都是过去的经验。凡是要实现突破、做实验的,需要试错的,就显得比较丑陋。有挑战性的事物,有不确定性,不可能是完美的。你愿意做一个不完美的人,但必须也是一个开拓新时代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强调多元性,对自己不习惯的东西,一定要能接纳。一个人是活着的、复杂的,有各种生态。有一篇文章写作家为什么酗酒,因为半夜三更,夜深人静,作家写到后半夜越写越孤独,这时候想给自己来一点儿温暖,往往就会喝点儿酒。一个人身上有一个优点,必然对应着一个缺点,这是一种自我的结构。

还有一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一定要深切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处在这个归零时代,我们14亿人开辟的新的阶段,前方没有参考经验,再有经验的人,再有知识的人,也只是一个人而已。所以这个时代需要人保持对世界的好奇,需要有对世界的巨大吸收力。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有个学生,他在神庙听到有人问谁是我们希腊最有智慧的人。神说苏格拉底最有智慧。他回去跟老师说,神说你最有智慧。苏格拉底听了不相信,带着学生到全希腊转了一年,最后回到雅典。苏格拉底跟学生说:我终于发现我是整个希腊最有智慧的人。学生一听,问:老师你怎么知道的?苏格拉底说:因为我遇到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有智慧,而整个希腊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一无所知,所以我是最有智慧的。

我一无所知,年轻人要保持这样的自省。不要封闭,不要自以为是。归零时代就是一个伟大的开锁时代、伟大的学习时代。所以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要探索新的价值,要去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不能固守成见、故步自封,一定要像孩子一样天真,面向时代学习。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打破一切权威,去热爱真实的世界。要学习达·芬奇这样的艺术家,你看《蒙娜丽莎》这幅画为什么好?因为它的背景,没有天使、圣徒,没有神的光辉,只有大自然。推荐大家多读一些欧洲18世纪启蒙主义的书。那个时代的人为什么要编百科全书?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以前的规定认知这个世界是平的,多宽多长,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今天我们的脑子里有很多虚拟的东西,要去除里面被神秘化的东西,一定要踏入真实的世界里,这就需要我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热爱土地,在地表上生活,而不是虚构地生活。

有些人旅行,到了地方就是自拍留影,做的都是美食攻略,很可惜,这样的人出去旅行等于没旅行。怎么达到认识真实世界,打开自己视界的目的?生活需要“品”,不是到处找自己喜欢的东西。西方葡萄酒文化中人们重视“品”,不是喜爱这个味道,而是通过“品”体味不同的味道。哪怕这味道我不喜欢,但仍值得仔细地品它。生命就是一个“品”的过程,在“品”中我们才能不断地成长,建立起自己跟这个世界真实的关系,而不是那么狭窄的偏好。

最后,年轻人还要特别培养创造精神。



中国未来的20年会有很多空白,社会需要一种原创精神,突破现有的枷锁,才能描绘一片幸福的蓝图。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躺平之后要思考探索的,未来我们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一生?不是消极地躺平再躺平,而是生命中暗含一种积极的探索精神,大家躺了半天躺不住了,跳起来去干自己的事。

今天我们的年轻人依托的是民族文化,但最大的问题是自由不够,对自己的自由认识不够。我们的城市是陌生人社会,城市里不会被环境牵制,自由度高。但今天很多人,身体在城市里,文化和精神还在农村,遇到事情时不敢做自己的选择,都是要环境肯定、爸妈肯定、朋友肯定、同学肯定,而后才敢去做,以为天下人都盯着自己,自己吓自己,迈不出去也就丧失了自由。很多人心里都应该惭愧,因为一辈子没有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今天我们身体和精神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这是我们今天中国青年面对的最大问题。一旦想通,我们的社会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精神面貌会非常不一样。一个人既要年轻,又要有青春,但据我观察很多人一辈子只年轻过,没有青春过。青春的热量和力量,青春的梦想和激情,都不曾感受。

年轻人面对未来,第一步可以躺平,躺平之后想一想,好好体会一下,接下来带着勇气与探索精神继续前行。关键是要有行动力,去打开我们的自由。只要敢去尝试,每个人都能做到。

我们每个人都要向着光,因为在黑暗里只能看见黑暗,向着光,像向日葵一样绽放出自己最强大的生命力,去过值得过的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