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华 本报记者 刘晓云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扎根龙江办学66载,始终坚定农业职业教育办学属性和特色,聚焦国家粮食战略、农业强省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坚持就业乃民生之本,瞄准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建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才,“实”字当头,全方位推进,打造就业强“引擎”,为龙江产业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提供技能支撑和人才保障。
夯实责任,识变应变,健全联通互融就业工作体系
强化“两纵两横”就业工作体系推进。坚持“党委挂帅、院长抓总、分管负责、多方协同、系部主体、合力推进”的工作理念,将就业工作作为学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和系部党政联席会重要议题,将就业质量作为职能部门和系部“一把手”述职的重要考核指标统筹推进,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夯实就业政策、指导、服务和保障“四个体系”,明确院、系两级管理职责,确保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强化“一中心三联动”就业工作机制拉动。以服务学生就业和成长成才为中心,学院党委、职能部门和系部联动负责,突出专业教师抓就业主体作用,坚持“全员抓、抓全员”,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全员、全程、全力促就业的工作格局。
多元协同,创新突破,推进就业工作走深走实
党建引领,就业工作顶层设计增值赋能。聚焦党和国家就业工作决策部署,学院党委将就业工作作为党建品牌建设项目,并列入年度攻坚破难任务清单,制订专项计划,强化顶层设计。党委在年初和年末分别召开全院就业工作专项会议,下发《量化考核标准》,强化过程指导和督促考核,就业工作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较为完善。
靶向发力,“访企拓岗”专项行动落地见效。党委会专项研究下发《实施方案》,党委书记、校长牵头,以学院75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合作企业为重点,以校园招聘会校企洽谈为载体,访企拓岗,稳岗促就,问计于企,诊改教育教学。近两年共完成访企681家,其中校领导访企316家;拓增就业岗位11687个,落实毕业生就业2614人。
聚焦突破,就业服务“温度”“深度”双提升。聚焦扩招毕业生生源特点,开展“送服务到身边”专项活动,派出教师团队赴同江、铁力和牡丹江周边村镇17次,服务对接扩招毕业生1613人。聚焦西藏籍毕业生的区域属性,开展“就业走西藏”专项活动,历时16天,对接交流西藏地区人社局6个,洽谈藏区企业22家,拓增岗位400个,家访就业困难毕业生16人,形成西藏地区就业政策文件汇编册,藏籍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比例明显提升。
立足省情,留省就业工作推进成效显著。发挥农业院校对龙江“六个强省”建设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以强化留省就业为重点的招聘活动,积极对接省内农业县市,签署农村实用人才合作协议,为县市产业发展定向输送实用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赋能。近两年毕业生留省就业平均比例为64.76%,学院获留省就业专项奖励。
健全机制,严实督导,毕业生就业督促推进及时有效
强化就业督导制度和考核机制常态推进。“日提醒、周通报、月推进”,常态化开展包括就业工作目标推进、就业数据核查、藏籍毕业生就业推进等就业专项督导,年就业督导20余次、发布就业周通报30余期。并将就业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就业信息核查数据,与系部工作绩效考核和领导述职挂钩,激励、问责并重。
强化就业服务机制和信息沟通反馈渠道畅通有效。学院实施就业包保制度,明确包保责任人、公布联络电话、具体包保服务内容、畅通咨询反馈渠道,切实做到“咨询有声、反馈有效、就业有岗、服务有力”,严细的过程服务组织,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可,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满意度调研连续多年保持100%。
强化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和精细服务到人到位。强化就业指导的精准性,全面摸排毕业生就业意向,分专业、分类别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建立就业困难学生信息库,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服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率普遍高于学院整体就业率。
面对当前学生就业工作的严峻形势,学院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健全责任体系,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保障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关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举措,确保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工作全面、科学、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