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大学停招27个本科专业、撤销10个专业,新增2个专业的消息,引发了不少关注。
其实,把消息置于近年来高校本科专业“洗牌”的大背景下来看,山大的动作是顺势而为;而把消息置于今天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来看,山大的动作也是主动求变。
近年来,不少高校对专业都有“加”有“减”,这是对时代所需、国家所需、市场所需的应变。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其中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据悉,2024年教育部共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高校专业的加减,从短期来看,是对《方案》的具体落地,长远来看,则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
今年以来,以DeepSeek、宇树科技等为代表的前沿创新不断涌现,高校在其中的作用也被广泛关注和讨论。2月20日出版的《浙江日报》就发问“为什么是浙大”,以期挖掘浙大在促进创新创业方面的经验。
前段时间,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一段发言,同样颇受关注。他称中国的教育体系决定了在人才储备上比较吃亏,学的很多东西都太老了,海外最大的好处就是学生学的东西、教授教的东西,就是全球最前沿的技术,教育体系就决定了整个发展的潜力和机会。
这两年,也不乏企业家通过捐赠母校或者新建大学的方式来助力办学,比如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捐资建设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发起的福耀科技大学,都致力于做新型研究型大学,培养国家急需的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领域人才。
不论是总结经验、反思还是行动,其实都是从实践和现实层面表达,教育体系、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这三者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原始创新主战场、人才培养主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作为“双一流”高校,山大积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进行专业优化调整,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所需,自然有紧迫性和必然性。
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和眼下科技创新的浪潮来看,教育改革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创新喷涌而出也到了一个临界点,这时候,更加需要各个体系形成合力,让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并进,涌现更多重量级创新成果。
跳出高等教育来看教育体系,同样能看见教育和创新的协同到达了一个新的起点。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同样是为了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共同探索,说明中国正在逐步摆脱以“填鸭式”教育为主的旧模式,走向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教育新模式。小到个体,大到区域,把握住这种深刻调整的大势,才能顺应趋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优势。
(大众新闻记者 熊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