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全球16.9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0.73亿元)的票房成绩,超越《头脑特工队2》,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榜首,并跻身影史票房前八。
《哪吒2》一战封神,导演饺子却突然宣布“闭关”。这一消息在票房捷报后迅速冲上热搜第一。
从《哪吒1》到《哪吒2》,饺子用了五年时间死磕出了国漫之光。如今票房登顶,他却并未沉溺于观众们的鲜花与掌声中,而是马上闭关投入到预计5年后上映的《哪吒3》的创作中。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饺子选择转身离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最稀缺的清醒。
《哪吒2》的成功绝非偶然。
2000多天的坚持,完成了前作3倍的角色量,打造出1900多个特效镜头;138家中国动画公司联手,超4000名制作人员参与,拒绝海外团队的“傲慢外包”,硬生生将中国动画的工业水准推至国际超一线。
而电影内核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争精神,更是以中国神话为底色,击中了全球观众的普世共鸣。
但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场票房奇迹的“副作用”:蒙牛、荣耀、长城汽车等12个品牌借势联名营销,IP衍生品销售额暴涨,甚至带动光线传媒市值翻了三倍。
商业的狂欢中,饺子却选择抽身——他曾在采访中直言:“动画是一辈子的事,不是赚快钱。”
饺子闭关筹备《哪吒3》的消息,与《哪吒2》剧情中的“元始天尊闭关”形成微妙互文。
电影中,元始天尊的闭关是为封神大战;而现实中,饺子的闭关则是对资本与流量“收割”的彻底反抗——不迎合数据,不讨好算法,只专注于讲好一个故事。
当《哪吒2》海外票房遇冷(北美票房主要依赖华人市场),当《美队4》在中国市场口碑崩盘、票房惨淡,中国观众用脚投票的不仅是电影品质,更是对文化话语权的争夺。
《哪吒2》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固然值得骄傲,但若仅将此视为“胜利”,则是一种危险的短视。
芬兰《情节》杂志评价其是“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而更深刻的真相在于:中国动画的崛起,不是靠单部电影,而是靠一群甘于“闭关”的匠人。
《哪吒2》制作期间,国内动画公司曾因海外团队的偏见与低效,选择自主死磕技术;导演本人更在路演结束后直奔喜马拉雅山闭关写剧本。
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恰恰是中国动画从“代工”走向“原创”的核心动力。
当网友调侃“元始天尊闭关写封神榜了”,我们或许更该读懂其中的隐喻:中国动画的“封神之路”,需要的不是热搜上的掌声,而是冷板凳上的沉淀。
饺子的闭关,像一则写给行业的寓言:票房可以量化成功,但唯有时间能定义伟大。
正如他在《哪吒2》上映后所言:“宁缺毋滥,满意比速度更重要。”
再见,饺子导演!
请相信,观众等待的从不是“快钱式续作”,而是一个用五年、甚至更久打磨的答案。
再见,饺子导演!
当中国动画人选择“闭关”,我们看到的不是退场,而是一场更宏大的登场。
再见,饺子导演!
五年之后,下一个巅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