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14:00,由市南区(琴岛)作家协会、青岛市影视文化研究会、青岛海韵文化艺术中心、青岛市市南区图书馆主办的的经典电影观影会在青岛海韵•施坦威音乐中心如期举办,市南区琴岛作协副主席、青岛市影视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祚臣,为大家分享豆瓣评分高达8.7分的电影《爆裂鼓手》。该片由《爱乐之城》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执导,迈尔斯·特勒、J·K·西蒙斯主演,奥斯卡3次获奖2次提名,以其极致疯爽的观感及暗黑热血的风格赢获全球赞誉。


中国作协会员、青岛市影视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祚臣老师对电影《爆裂鼓手》进行了深入解读,引发了在场观众的热烈讨论。

张祚臣老师首先回顾了该片导演达米恩•查泽雷的创作背景,指出他自身的音乐经历如何塑造了影片的核心精神。《爆裂鼓手》不仅以紧凑凌厉的剪辑和精湛的表演著称,更通过极端的师徒关系与高压训练展现了艺术追求的极端性。

该片打破传统的励志叙事,更是对成功代价的深刻拷问。影片中的主人公安德鲁在弗莱彻的高压下,由阳光男孩逐渐蜕变为执着偏执的音乐狂人,他在严苛训练中被剥夺了情感体验,最终只剩下对完美演奏的病态执念。

张祚臣老师进一步探讨了影片对人性幽暗面的揭示。弗莱彻不仅以近乎虐待的方式训练学生,更暗中设计陷害安德鲁,试图毁掉其音乐生涯,也使师徒关系演变为一场无休止的权力博弈。 这些问题促使观众在震撼之余,深刻反思艺术追求与个体牺牲之间的伦理界限。


影迷点评:

荷塘清趣:影片节奏感强,一幕幕顺接流畅,让我沉浸其中,跟随跌宕起伏的情节毫无倦意。主人公滴血的手浸入冰水中、车祸血淋淋的从车底爬出的画面让人震撼和心痛。因为热爱近乎疯狂,纵然老师变态的教学方式也不曾阻挡他“成功”的心,反而越挫越勇,“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老师也成就了主人公的“辉煌时刻”。但我认为这样的“辉煌”于人是有创伤的,刻在骨子里潜意识里的部分会影响今后的生活。一般人承受不了那种侮辱、嘲讽甚至动手。主人公家庭温暖的底色满满的爱是他遭受打击时的厚铠甲,一般人难以企及。人性的两面在转念之间,丑陋和美好相随。还是希望不以影片中疯狂的模式助人成长,成功只是一时,人生是场马拉松,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是最珍贵的!

大山:

看似音乐片,却有着枪战片的“爆裂“。环环相扣的紧张节奏,令人窒息;刺激反转的情节,令人心跳加快;各种乐器和人物特写镜头的闪现切换......给人视觉冲击和压迫感,不愧是奥斯卡剪辑大奖的获得者。影片的内在艺术张力更是震撼人心——激昂的鼓点激发人的斗志;血淋淋的手展现竞争的残酷;不择手段的斗“智”,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美妙的音乐弥漫着丛林法则的血腥,惊醒世人!




翁亚明:

第一次参加观影分享会活动,收获很多。各位老师以视角独到的真知灼见剖析了影片画面传递出的深层内涵,让我这个电影爱好者倍受教益。今早拜读的几篇美文更是立意新颖、鞭辟入里、充满哲思。

春知:观影过程非常压抑窒息,更令人血脉偾张,如坐针毡。观影后更是五味杂陈,甚至不愿回顾,又不能只会说“好看”。偷个懒,省省事,用韩愈《听颖师弹琴》里诗句表达一下: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音乐亦是,人物亦是,情节亦是。影片中每一次精彩的演奏,无不是伴随着带血的手指挣来的。就如泰戈尔的那句名言——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但影片中追求艺术的过程却始终充斥着血腥暴虐。突破极限,更要保留底线——那就是“尊重”。



欣阅:

电影《爆裂鼓手》既有音乐的震撼,也有情感的深度,是一部值得反复回味的电影。影片中的音乐节拍感与剧情的发展相辅相成,具有强烈的代入感,使得观众在体会安德鲁在压力下的挣扎与成长的同时,既感到畏惧,又无法不被吸引。这不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更是对梦想、牺牲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探讨。

安德鲁在舞台上的成功表现既让人心潮澎湃,也对他所付出的代价感到深深的惋惜。

老师弗莱彻追求极致的残酷教学方法,一方面可能推动个体追求卓越,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由此,也引发了观众对教育和艺术追求的伦理思考。

——是电影打动了观众,还是观众诠释了电影?有影迷朋友交流探讨影评的观影会倍感心灵滋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