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地的小麦长势较快,土地肥力跟不上,需尽快追施叶面肥。”2月21日一大早,金乡县马庙镇孟铺村党支部书记孟凡周手机上弹出的一条提示信息,引发了一场智慧春耕“突击战”,打破了这座鲁西南小村庄田间的平静。
嘀嘀嘀嘀——突突突——简单的几下操作之后,两架无人机各自驮着40公斤的肥料桶平稳升空,顺着麦垄齐头并进,所过之处,麦苗抖擞着身躯挂上了晶莹的水珠。地头上,金乡县孟铺种植专业合作社植保中心主任杨明意和同事各持一台遥控器,调动着无人机有序往返:“系统提示的施肥区只有眼前这150亩,我们指哪儿打哪儿,直插‘要害’地块,预计喷施叶面肥后可增产10%。而在其他长势正常的地块,就不必再浪费人力物力了。”
2月21日,杨明意(左)和同事在金乡县马庙镇孟铺村为小麦喷施叶面肥。(记者 王浩奇 报道)
三下五除二,一场紧张而又精准的田间管理不到半小时就收了工。返程路上,记者不禁纳起闷来:“谁在发信息?对方咋知道这块地需要施肥?”
“信儿从天上来!”马庙镇为农服务中心,坐在办公室里刷着手机“验收”成果的孟凡周打开一块数字大屏,为记者做起了科普。原来,当地在田间引入了卫星遥感系统,通过定期扫描地块,监测作物、土壤等红外波段的细微变化,生成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对田间各种状态进行量化,并提供科学的应对措施。眼下气温逐渐回升,小麦长势较快,当土壤肥力跟不上时就会导致叶片有轻微泛黄表现,NDVI下降。系统综合当前气候状况生成监测报告,并即时反馈到终端平台上。如果是发生了病虫害,作物叶片受损,光合作用减弱,同样会导致NDVI下降。系统通过监测NDVI的变化趋势,间接反映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2月21日,马庙镇为农服务中心,杨明意向记者介绍卫星遥感系统。(记者 王浩奇 报道)
卫星遥感系统得以施展拳脚,离不开当地推行的“一户一田”改革。马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苏思雅介绍,马庙镇将农民分散的承包地通过流转、置换等方式整合到一起,实现“小田变大田”,进行统一品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
“镇里通过卫星监测和实地测量,将1万多亩成片农田分成7个网格进行精准管理,哪片叶子生病、哪块地缺肥,系统一扫就知道。”孟凡周告诉记者,卫星遥感系统实时监测田间状况,并每隔3到5天对农田进行扫描一次,针对不同地块生成病虫害预警图和长势分析图,从而指导托管网格员开展差异化精准管理。
正说着话,系统又来了个“现场直播”——大屏上一块区域标红闪烁,指示位于孟铺村的一块农田土壤湿度较低,需及时灌溉。孟凡周一边消除提示,一边又下达了指令。不一会儿,托管网格员从田间发来视频,只见他在地头的智能灌溉控制设备上刷了一下卡,一股股清流便流出水龙头,淌进农田,700多亩小麦“喝”上了返青水。
2月21日,马庙镇为农服务中心,杨明意在查看卫星遥感系统。(记者 王浩奇 报道)
“从前种地要看天,如今天上看着种。”作为一名“00后”新农人,杨明意从农村长大,对种地方式的变化深有感触。“在我小时候,大人们种地就是看天吃饭,碰上好年景或许还能丰收,要是遇上干旱少雨的情况,收成就说不准了。”杨明意说,随着手中的锄头变成了如今的手机、鼠标、遥控器,农民种地的自主性越来越强。卫星遥感系统能实时监测农田的温度、湿度、农作物长势等8大类信息,可精准识别30多种田间病虫害,况且“缺啥补啥,哪里缺补哪里”,科学精准,节本增效。
“就拿我们孟铺村这块700多亩的网格来说吧,从前要100多家农户在种,每户两个人忙活的话,就要占用200多个劳动力,如今在卫星遥感系统的帮助下,整个地块一年四季只需2个人来管理,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孟凡周说。不仅如此,在卫星遥感系统的帮助下,他们目前种地的肥料、农药使用量较之前至少缩减三分之一。与此同时,精准科学的田间管理还促进了粮食增产,上一季小麦单产增加了200—300斤。看小麦的长势,预计今年还能再增收100斤以上。
(大众新闻记者 王浩奇 实习生 张颖 通讯员 段新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