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新四军女兵
□ 陈蓉
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铁军。在这支英勇的队伍中,有一群怀着赤诚爱国之心踏上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的革命女性,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用忠诚的信仰为抗战事业奉献青春,以闪光的人生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强调,新四军的历史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穿越历史长河,我们看到新四军队伍中的这些杰出女性,在硝烟战火中挺身而出,自觉担负起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重任,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不朽的巾帼传奇。她们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和永不磨灭的革命故事,激励我们迎难而上、积极有为、勇毅前行。
信仰的力量
- 2021年3月12日《新华日报》刊发《80年前苏北大地上的硝烟与浪漫——弦歌救亡,“华中鲁艺”演绎红色传奇》,文中提到了王海纹的抗战事迹
王海纹(1924—1941):原名俞中和,上海著名爱国律师俞钟骆之女。在姐姐俞启英(化名王海波,中共地下党员)的影响下,积极参加上海学生界的抗日宣传活动,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建军部。王海纹辗转来到盐城,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学习。艰苦的环境里,年轻的王海纹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文艺战士,她和大家一起住破庙、睡地铺、吃粗粮,以文艺为武器,以舞台为战场,积极排演抗战剧目,热情宣传救亡真理,鼓舞民众抗日救国。1941年7月24日凌晨,王海纹和30多名华中鲁艺师生在与日伪军的遭遇战中壮烈牺牲,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7岁。
- 2019年1月20日《新华日报》刊发《施奇:坚贞、圣洁而崇高的“丹娘”》
施奇(1922—1942):浙江平湖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调入军部担任机要报务员。1941年皖南事变中,施奇镇定地译发电报,后在突围中被俘,被关进上饶集中营。国民党特务从她手指上的老茧断定她是新四军发报员,于是“如获至宝”,想从她口中获得重要情报。面对威逼利诱,她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1942年5月,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施奇被特务活埋,英勇就义。她被誉为新四军机要战线上坚贞、圣洁而崇高的“丹娘”。
陈克秋(1921— ):浙江温州人。1938年加入新四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新四军江淮银行金库主任。为了守护党的“钱袋子”,她自制了一件有很多插兜的特殊背心穿在身上,把金库的金条全都缝在背心里。她把这件背心穿在军装里,白天、晚上都穿着,冬天浑身冰凉,夏天大汗淋漓。在跟随部队秘密转移时,陈克秋吃了不少苦,谱写了“银行金库穿在身,寸步不离一年半”的传奇故事。1943年春,部队稳定下来,江淮银行对陈克秋等人上交的资金进行盘点,竟分毫不差。2001年,在江淮银行60周年研讨会上,老人感慨地说:“让我背金条的时候,没有任何手续,我上交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手续,完全凭着党性。”
吴秀瑛(1924—1943):祖籍广东,少年时代在上海读书学医,思想进步,经常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参加新四军,在一师医院担任卫生员。1943年8月,日军在苏中发动“扫荡”,师部医院派吴秀瑛带领一批伤员转移,转移过程中被敌人包围,为了保护伤病员、掩护老百姓,吴秀瑛挺身而出,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残忍杀害。消息传到一师师部,师长粟裕写下挽诗哀悼,并在《本师坚持大江南北抗战六年》一文中,对吴秀瑛的临危不惧、英勇献身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评价。
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她们面对高官厚禄不为所动,面对铁窗酷刑毫不畏惧,面对艰难困苦绝不退缩?答案就是信仰的力量!她们为了真理、为了信仰,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座伟大的丰碑!
青春的绽放
陈少敏(1902—1977):山东寿光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毅然奔赴抗战第一线。1939年,率部队挺进鄂中建立抗日武装。1941年皖南事变后,豫鄂边区党委领导的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陈少敏任副政委,成为当时我军少有的在一线指挥战斗的女性高级将领。在五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和副政委陈少敏的组织下,鄂豫边区抗日成绩卓著,消灭日伪军近6万人,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日斗志。陈少敏也声名大振,成了老百姓夸赞、日寇汉奸畏惧的女将。
- 2005年10月27日《新华日报》刊发《钱正英院士与河海校友“零距离”》
钱正英(1923—2022):浙江嘉兴人,我国水利和电力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1939年至1942年在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其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4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前往淮北解放区,加入新四军。1944年担任淮北行署建设处水利科科长,自此正式投身水利事业。她先后参与了淮河修堤工作;参加了孟良崮、南麻、临朐等战役战斗,组织群众为华东野战军修路架桥,提供战斗保障;领导了解放区黄河河务工作,保障了两岸的安全和交通等。
李坚真(1907—1992):原名李见珍,出生于广东省丰顺县。因家贫,自幼被卖作童养媳。1926年夏,广东革命领袖彭湃来到李坚真所在的农村领导农民运动并住在李坚真的家中。在彭湃的影响和教导下,李坚真走上了革命道路,她是32位参加长征的中央红军女战士之一。抗战时期,李坚真转战至苏南抗日根据地,先后任东南局妇女部长、苏南区党委党校主任。1943年出任中共江苏溧水县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坚真于1978年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成为中共第一位女性省委书记。
- 2012年3月27日《新华日报》刊发《〈拔根芦柴花〉歌者去世》,回顾雪飞生平
雪飞(1926—2012):江苏滨海人。她是新四军中走出来的著名歌唱家,其代表作《拔根芦柴花》是民歌的经典作品之一。在从事地下工作的父亲的熏陶和培育下,雪飞13岁就走上了革命道路。1941年,到盐城参加抗大五分校学习。因嗓音甜美,1942年被调往盐阜区党委文工团从事文艺宣传工作。她经常到部队、地方演出,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喉宣传革命道理,成为当年苏北家喻户晓的明星,被誉为“苏北梅兰芳”。
郑少仪(1920—2002):原名李振芳,曾用名李欣,江苏扬州人。她是我党隐蔽战线上一名杰出的女英雄。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党组织派往国民党鲁苏皖边区部队任政训处政训员。1940年,在郭村保卫战前夕,她冒着生命危险,深夜蹚水涉河为新四军送出重要情报,让新四军把握住关键的作战时机,为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像这样战斗在各行各业的新四军女兵还有很多:战场上敢打敢拼的老八团“四大金刚”,工作中敬业能干的“白衣天使”章央芬、左英、李兰丁……她们用如诗如歌的美好青春,在战火硝烟的岁月里绽放着绚烂的别样芳华!
爱情的模样
林颖(1920—2015):原名周裕群,湖北襄樊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奉命率领部队来到淮北地区休整待命。在中共淮北区党委书记刘子久和行署主任刘瑞龙的牵线搭桥下,彭雪枫和淮宝(现洪泽县)县委会妇女部长林颖相爱了。在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他们的爱情,没有鲜花,没有钻戒,他们用一封封书信表达对彼此深沉的爱,向人们演绎着独属于那个年代的伟大爱情。1941年9月24日,彭雪枫和林颖在战火中举行了简单的婚礼。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战斗中牺牲。林颖一直悉心保存着彭雪枫写给她的92封珍贵的书信,这些书信既是战地家书,也是烽火情书,记述、见证了他们在纷飞战火中的革命豪情和相知相恋的动人爱情。
唐棣华(1918—2000):原名胡家珍,湖北武汉人。1936年考入山东大学,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中共阜宁县委书记。在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的撮合下,唐棣华与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相恋了。1941年11月,39岁的黄克诚和23岁的唐棣华在阜宁县羊寨村喜结连理。新婚之夜,黄克诚对妻子说:“咱们今日虽结为夫妻,但有些事还是要提前讲清楚。第一点,咱们身为党员,必须以党为第一;第二点,我的工作岗位比你的更重要,你不要让我迁就你;第三点,我手中经常会有重要文件,不该知道的事情你少打听。”这样的约定听起来似乎不近人情,但通情达理的唐棣华十分理解自己的爱人,点头答应了。此后,这一不成文又有点苛刻的“约法三章”,一直是唐棣华和子女们共同遵守的“家规”。
- 2015年8月19日《新华日报》刊发《红色盐阜 铁血丰碑》,其中记录下陈毅和张茜喜得贵子的幸福瞬间
张茜(1922—1974):原名张春兰,湖北武汉人。1938年赴南昌参加新四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工作。1940年春节前夕,陈毅和张茜在溧阳水西村喜结连理。新房就安排在陈毅办公室内,前半间作办公室,后半间作卧室,门上贴了一对大红的喜字,几捆晒过的稻草铺在行军床上,办公室和卧室中间只拉了一道布幔。陈毅和张茜在村旁的树林边拍了合影照片,又与几个女战士一起吃了一碗面。没有锣鼓喧天、宾朋满座,一床稻草、一对喜字、一碗面条,这就是陈毅和张茜婚礼的全部内容。
- 2015年8月26日《新华日报》刊发《铁血扬州 英雄之城——扬州抗战影像录》,文中记录了粟裕和楚青的爱情故事
1940年军部召开军直纪念“三八节”大会,朱镜我、赵霞君夫妇,袁国平、邱一涵夫妇,薛暮桥、罗琼夫妇,被军部评为三对“模范夫妻”。此外,还有粟裕夫人楚青、罗炳辉夫人张明秀、洪学智夫人张文、叶飞夫人王于畊、赖传珠夫人孙湘、曾山夫人邓六金……在保家卫国的共同目标下,新四军女兵和她们的伴侣并肩作战,携手同行。他们既是心心相印的爱人,也是风雨同舟的战友,彼此间既有同志式的互帮互助,也有夫妻间的相濡以沫。从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爱情最美好的模样。
(作者系江苏盐城新四军干部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