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路可谓历史悠久,在德占青岛之前,它就是大鲍岛村原住民的一处街头交易市场。在大鲍岛规划成型后,这里又很快汇集成一条主要商业街。由于陆海交通便捷,商号、店铺、饭庄、行栈聚集发展,形成了青岛最早的商业中心之一。
曾经的即墨路带动了大鲍岛商业的繁荣,上世纪80年代,它又成为青岛市改革开放繁荣市场发展的重要窗口,开创了青岛走上世界的知名度。
即墨路,1998年
即墨路,1996年
即墨路,1984年
即墨路,1987年
即墨路,对于青岛人来说,不仅仅是一条历史老街,更是与当年时尚的上海、广州等地流行风尚的直接对接地。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承载了青岛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它与中山路商街南北呼应,相得益彰,成为老城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每天的客流量接近二十万人次,是名副其实的“小商品王国”。“买小商品到即墨路”,成为青岛人约定俗成的广告语。
“不去即墨路就不算到过青岛”,即墨路市场不仅在青岛有名,在全国也是名声响亮。买服装鞋帽、日用百货,首选就是去逛即墨路。这里不仅货类齐全,更重要的是讨价还价后的经济实惠。
1980年11月,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开业,市场里的个体户们也真正赶上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大好时候,他们往返于青岛至上海的客轮、青岛到广州的火车,把那里最流行时尚的服装及饰品打包背回青岛,以最快的速度摆上即墨路市场的摊位上。他们勤奋练摊、卖力倒货,诞生了青岛第一批“万元户”。
即墨路,1996年
即墨路,1996年
即墨路,1996年
即墨路,1996年
即墨路,1996年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从雏形到发展壮大,由最初的几十个零散摊位,最终成为闻名全国的小商品市场。鼎盛时期,以即墨路为中心扩展到周围的多条马路。当年小商品市场分为小百货、小五金、小家电、服装、眼镜、布匹、皮鞋等多个区域,摊位1300多个,从业人员三、四千人。成为享誉海内外的青岛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
曾经,那条积攒着老青岛潮流奔腾的人气聚集地,与那份每日里都是摩肩接踵的人气,虽已走进了历史,但却成为人们心底最难忘的城市情怀。
即墨路与维县路交叉口,2008年
即墨路与芝罘路交叉口,2002年
即墨路,2005年
翻开即墨路的历史,这里不但汇集着大鲍岛最早的商号,也有着诸多他乡商人在此创业的积累。
1900年12月10日,即墨人孙一山在即墨路55号创办“三山诚眼镜店”。1892年就来到青岛的孙一山,是大鲍岛最初的商业经营者。即墨路规划建设成型后,“三山诚眼镜店”也是最早在此立店的商铺,成为青岛历史最悠久的眼镜店。
1924年,山东福山县人吴滋玉,租用清朝遗老王垿在即墨路12号的三层里院,开办了“聚福楼”,寓意为“聚大福大贵于此楼”,三大餐饮名楼之一的“聚福楼”在这条街上开启了辉煌之路。
即墨路,2004年
即墨路,2008年
即墨路53号,2005年
1949 年 6 月 2 日青岛解放后,即墨路的商铺全部迁出,这条老商街成了普通的一条居民街。直到改革开放后,小商品市场的快速崛起,让这里又重新焕发生机。
即墨路,2011年
1997年10月18日,走过了十七年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结束了它的“马路生涯”,进入了聊城路47号“901”人防重点工程的配套区域内,对于青岛人来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又有了另一个名字——“901”。 虽然“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这一招牌被保留了下来,但之前那临街的老市场,在老青岛人心中的位置却是独一无二的。
改造中的即墨路,2022年
经过改造后的即墨路,再次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的宣传中。昔日的繁华熙攘和今日的路静人稀,那种记忆里的落差,也只有老青岛人才能体会的到。曾经,中山路的人潮人海、即墨路的不可替代、市场三路的农贸王国、四方路的烟火气息、老字号商铺林立,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熟悉的这些城市情怀,相继凋零落幕。如今,一切又在从头再来的大鲍岛,虽备受期待,但仍是任重道远。
即墨路,2024年
即墨路,2025年
即墨路,2025年
曾经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是青岛几代人心中抹不去的回忆与乡愁,更是承载连接着他们共同的时尚青春记忆。
2023年7月,随着“大鲍岛·即墨路首届海鲜啤酒节”在即墨路开幕,标志着即墨路再次回归商业街属性,沉寂二十多年后,即墨路重新亮相。2025年正月里,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大鲍岛会场的即墨路街头,让我们依稀又看到了往日繁华喧嚣的街景。这条饱含青岛市民记忆情怀的老街,依旧是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他的城》摄影展将于2月28日(本周五)闭幕,现进入最后三天倒计时,敬请抓紧观展!
地点:黄岛路17号平康五里美术馆
【献给青岛的时代记忆】
由芸廷艺术空间、时空图景影像工作室策划,历时三年编辑整理,“我记得:芸廷当代纪实摄影收藏系列”首部出版物《他的城:1978—2024年青岛》上线首发。
图/吴正中
文/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