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图据出版社


甲午威海之役战败后,清军从刘公岛撤离。受访者供图


《沉没的甲午:北洋悲歌与晚清大败局》图据出版社

□王国平
  “2月17日是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刘公岛沦陷的伤心日。1895年2月1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驶入威海湾,陆战队登陆刘公岛,北洋海军的甲午威海之战彻底失败。”2025年2月17日晚上,海军史学者陈悦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纪念文字。
  130年前的2月17日,持续近半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走向了尾声,历经丰岛、黄海和威海卫三战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无疑是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壮篇章。它不仅标志着晚清王朝的衰落,也深刻影响了当时东亚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
  13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复原历史、了解真相?陈悦先生给出了他的思考。去年底,他先后出版两部力作——《沉没的甲午》与《甲午海战》。在这两部作品中,陈悦系统梳理了海内外相关档案,辅以最新的水下考古成果,再加上实地访问、田野调查和谨慎周密的考证分析,最终用极具个人风格的文字叙述了这段历史。书中不仅展现新一代历史学人构建甲午史话语体系的努力和成效,更是130年来有关甲午战争研究最新成果的代表。

修订版增补10万字新研究成果


  严格来看,《沉没的甲午》和《甲午海战》都是陈悦旧作。《沉没的甲午》初版于2010年。《甲午海战》初版原名《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出版于2008年,2014年甲午海战爆发120周年时更名《甲午海战》修订再版。去年底,以甲午战争130周年为契机,陈悦进行了系统性修订与内容扩充。
  旧作新版,为何一经上市便在学界和普通读者群中引发高度关注?这源于陈悦在甲午战争研究领域学术的自我突破与作品的鲜明特色。
  首先,是对史料的全面整合。两书均以“重返原始档案”为根基,特别对中国、日本以及英国等西方新见史料的引证考辨。中方史料如近年发现的北洋海军军官所著《甲午日记》;日方史料如日本防卫省所藏的清军档案,以及目前学界利用较少、旧日本军令部所编的内部读本《征清海战史》以及原始材料《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史编纂准备书类》等。
  重视史料,是陈悦著作的一大特征。早在《沉没的甲午》初版时,由于视角特别,且援引了大量首次公布的史料,曾引起过广泛关注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甲午史的研究。此后,陈悦再接再厉,尤其在田野调查、海外史料挖掘等方面做了更多努力。此次修订版中,除了更正以往一些偏颇之处外,有多达10万字的新研究成果。这里既有宏观的战争节点研究,如黄海海战后,北洋海军停留旅顺的经过、怀字军兴亡等以往被忽略的关键之处;也有微观的细节探寻,比如关于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因逃跑在旅顺被斩首,以往对于具体地点并未准确交代,陈悦结合史料、实地走访以及日军留下的照片,最终在旅顺口找到了正法方伯谦的三岔路口。
  其次,是战争叙事的“去海战中心化”。在甲午战争的传统叙事里,海战是战局的焦点,而不同于过往的研究,陈悦在《沉没的甲午》中提出“陆战主导论”,明确指出清军陆上溃败才是战争全局崩盘的关键。书中通过对比日军大本营的陆海军协同机制与清廷“帝党”“后党”的权力倾轧,揭示了清军“各自为战”的制度性痼疾。
  而在重点描写海上战场的《甲午海战》中,全书五章内容用了两章分别叙述旅顺、威海两大海军基地的陷落过程。缺乏陆援、藩篱尽毁,北洋舰队在刘公岛只能“困守孤岛”,在经过一场“最后的战斗”后,留给后世一曲“挽歌”。
  通过这种从“单一战场”到“军政全局”的视角转换可以发现,甲午之战失败的主因是当时国家治理体系的全面溃败,而非单纯军事技术差距。

“纪录片式笔法”重现历史场景


  细读两书,最大的感受是“身临其境”,是历史细节的“感官还原”与大众化表达。
  陈悦以“纪录片式笔法”重现历史场景:邓世昌殉国时爱犬随主沉海的悲壮细节、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中的屈辱对话等,均通过档案日记与口述史料交织呈现,赋予读者共情体验。特别是在海战中,北洋海军从管带到基层官兵,各个岗位的运作情况,描写精细呈现,均源于作者对整艘军舰解剖式的透视研究。
  此外,不同于很多历史著作的艰深晦涩,陈悦擅长以通俗语言解析专业问题,将专业军事史转化为大众可触的“历史图谱”,使军事史研究兼具学术严谨与阅读趣味。
  对于这两部著作,陈悦还有更大的期待,即不仅是对史实的考据,更是对甲午叙事话语权的争夺,以“摆脱旧日本海军叙事结构、话语模式的方式”。
  作为东亚近代史上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战争,自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官方就系统整理出战史著作,英国、美国、意大利等“第三方国家”也有一定专著出版。早期中国学人囿于资料所限,论述难免失准。及至当代,大多数相关出版物仍没有走出前代窠臼。
  战后日本成立军史编纂队伍,其中最为知名的是1905年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2014年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陈悦前往位于日本东京新宿区的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在史料阅览室中,看到一张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用铅笔草书的一张纸条,虽只有一张名片大小,居然得以留存百年。

为当代海洋战略提供历史注脚


  国内由于各种原因甲午战争的档案资料散失严重。“由于缺乏足够的辨析,日本甲午档案、军史中为了涂抹不光彩之处而出现的一些明显的改写和讹误,也都被照搬,使得我们输掉了历史叙述的话语权。”陈悦说。
  陈悦在书中通过揭露日军暴行(如高升号事件中对落水清军的无差别射击、旅顺大屠杀)与战略投机(利用清廷对国际法的无知),解构其“文明开化”的虚伪性。
  陈悦在书中有很多细节还原,例如:湘军吴大澂以金石学家身份率军出征、北洋水兵用步枪还击日军舰炮的“绝望尊严”、丁汝昌在威海卫孤城中的绝望挣扎、左宝贵平壤战死等,为当代读者提供超越悲情的历史认知。
  陈悦反复叩问:“若北洋舰队赢得黄海海战,清朝能否避免战败?”答案是否定的——书中以日军陆战碾压清军、清廷财政崩溃、民众动员缺失等证据,证明单纯军事胜利无法挽救系统性衰亡。这种反思将甲午教训升华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镜鉴,为当代海洋战略提供历史注脚。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这段话用在甲午研究上同样适用。陈悦的甲午史研究,既有史料的考古,更是意义的再生产:历史的重述并非简单的“旧事重提”,而是通过新材料、新视角、新方法、新话语,将“过去”转化为理解当下的密钥。这种“历史话语体系”的构建,不仅关乎学术争鸣,更是一场关于民族记忆与未来道路的深刻对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