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星期三。一大早,清泉镇廖家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经热闹非凡。社区党委书记蒋代述的办公室门口,几位居民正排着队等候咨询。

“蒋老师,您帮我看看这份协议!”一位老人攥着纸张探身进门。蒋代述笑着起身:“宋叔,您坐,慢慢说。”

这样的场景,是廖家场社区日常的缩影,也是社区温暖故事的开端。在这里,居民们的生活被贴心的服务和邻里互助所包围,而“蒋老师”则是这一切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法律门诊”解民忧

在廖家场社区,“蒋老师”是居民们对蒋代述的亲切称呼。这位扎根基层三十余年的老书记,不仅是社区治理的“当家人”,更是居民身边的“法律顾问”。


“蒋老师”法律工作室

每周三的“法律服务日”雷打不动,他的办公桌成了“法律门诊台”,从房产纠纷到遗嘱公证,他总能抽丝剥茧,用法律条文化解矛盾。

“多亏蒋书记帮助我们,不然这房子的事儿得闹心!”年过七旬的宋大爷和徐大妈回忆起前几天的经历,连连感慨。

老两口想将房屋赠予女儿,却对法律流程一窍不通。蒋代述不仅耐心讲解《民法典》相关规定,还亲自提笔,帮助老两口起草赠予协议,反复叮嘱办理细节。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得让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上。”他说。

打开电脑里的“法律服务”文件夹,像这样的代村民起草法律文书,已经积攒了上百份,每一份背后都藏着一段暖心的故事。

旧貌换新颜的幸福蜕变

走出党群服务中心,蒋代述的脚步转向东山新城安置小区。这里是社区人口最密集的区域,6805名居民大多因拆迁安置而来。

以前,这里设施旧、环境差、矛盾多,蒋代述带着网格员挨家挨户收集意见,厚厚的笔记本记满了诉求:独居老人需要休憩长椅、孩童缺活动场地、高空抛物屡禁不止……他将这些“愿望清单”转化为改造蓝图,带领社区全体成员和热心居民一起,开启了全方位升级。


蒋代述和东山新城安置小区居民拉家常

“蒋书记,过年好!”“蒋老师,我家楼下摄像头装好了,这下不怕高空抛物了!”一路上,招呼声不断。如今小区环境整洁卫生,条凳上坐着晒太阳的老人,崭新的篮球场上传来投球的声音,高空抛物监控摄像头静静守护着头顶的安全。

“社区给我们安装了三十多张条凳,还打整了活动空间,购置了六十多张活动桌椅,大伙儿都说像换了新家!”居民刘大姐说。

“服务居民就是我们工作的中心。”廖家场社区是清泉镇老场镇中心所在地,每逢赶集日,商贸市场人声鼎沸,但也容易产生街道“肠梗阻”。

蒋代述牵头推动场镇整体形象提升,位于场镇中心的平安路2段124号院便是改造地之一。


崭新的门禁

门口不仅拓宽了路面,而且智能门禁系统让安全感升级,院内增设了乒乓球台、篮球架等活动设施,还组织党员志愿者成立巡逻队,让“脏乱差”变身“幸福院”。

“现在咱这儿比商品房还舒坦!"在新建的乒乓球台前,老李边挥拍边感慨。

‌“余晖”不落的银发志愿者

转过街角,狗市巷9号的“余晖”老党员工作室正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这一支平均年龄67岁的服务队伍,是蒋代述口中的“社区宝贝”。

工作室连续4年蝉联全区“模范老党员工作室”、全市“十佳社区社会组织”……荣誉墙上,奖牌早已挂得满满当当。水电工、老医生、泥瓦匠……老党员们各展所长,成为独居老人的“守护神”。

“邓老,吴婆婆家水管修好了吗?”路过狗市巷为老服务联系点时,蒋代述与工作室牵头人邓江亭碰头。

去年夏天,90岁的独居老人吴婆婆家中因屋顶排水孔堵塞遭遇水淹,邓江亭带着老党员冒雨爬上楼顶疏通,浑身湿透却笑称“洗了个天然淋浴”。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为刘婆婆安装电灯,结束常年“摸黑生活”;替袁大爷修理漏电插座,为安全用电保驾护航……自2019年成立以来,这支队伍累计开展服务活动超百次,惠及老人510余人次。


蒋代述和“余晖”老党员一同看望慰问老人

这个15000人的社区,有安置居民、流动商贩、空巢老人,也有像“蒋老师”一样默默耕耘的基层工作者。当法律条文化作邻里和睦的桥梁,当银发志愿者的余晖照亮独居老人的屋檐,廖家场社区的春天,正浸润在琐碎而温暖的日常里。

转自:i青白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