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团队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电性,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马骏院士团队在国际期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上发表首篇临床试验研究论著,证实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放疗照射范围可以适当缩小;
深圳市福田区、南山区和光明区入选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名单……蛇年新春伊始,广东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持续跃上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近年来,广东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去年初,省委以一号文发布了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八大工程”,推动教育大省阔步迈向教育强省。
击鼓催征,奋楫扬帆。
2月24日,全省教育大会将在广州召开。站在新起点上,广东将朝着建成教育强省战略目标阔步迈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努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作示范。
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月13日,广州中小学开学,3820所中小学、幼儿园举行升旗仪式,逾253万名学生高唱国歌,同上“开学第一课”。
国旗、国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开学第一课”,庄严地升国旗、响亮地唱国歌、开展“国旗下的讲话”,爱国的种子深深埋进孩子们的心里。
2024年底,暨南大学200余名师生创作排演的大师剧《振铎》上演,重现73年前暨南大学的“最后一课”“抢救国宝文献”等历史场景,把思政课搬到了话剧舞台上。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强省建设的核心课题。
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地处两个“前沿”,思想活跃,文化多元,如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一道时代必答题。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省委和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党委均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日常办事机构;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完成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推进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党建“组团式”对口帮扶……不断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每年暑假,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举办高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已持续28年,累计8900余人次参与,成为全国高校党的建设与领导班子建设的一块“金字招牌”。
——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如今,省领导带头到学校讲思政课,全省大中小学每学期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上“思政第一课”,已经常态化、制度化。全省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超8000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近6万人,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实施“南粤优质思政课程建设计划”,建设17个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1个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设立首批24个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成立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53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遴选建设了首批10家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获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健全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在新高考改革中,考试科目实行“3+1+2”组合,打破传统文理分科,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在新中考改革中,更加注重考生在艺术、体育、科技方面的多元发展,将体测纳入初中每学年的“必选项”。同时培育建设一批科学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规范大中小学劳动课程开设;推进中小学“书香校园”建设……
告别“唯分数论”,学生们全面提升综合素养,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
“这些年来,党对广东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底气更足,青少年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辉说。
推动优质均衡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广东作为教育大省,教育规模居全国前列。
截至去年底,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78万所(含技工教育,下同),居全国第二位;在校生2870万人,居全国第一位;专任教师170.11万人,居全国前列。
但放眼全省,广东教育也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现象,尤其是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较为欠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较为突出。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这几年来,广东下足功夫解决教育的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加大“真金白银”投入,增加优质学位供给,近三年来全省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约386万个。
目前,全省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含政府购买学位)比例达95%以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超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2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7.17%,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以上。
广东基础教育短板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弱项在教师队伍,重点在乡镇及以下学校。广东“一盘棋”破解难题,加快补齐短板,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过去一年,广东统筹安排中央、省级财政资金约31.89亿元用于各地重点推进“三所学校”达标建设,投入7100万元中央资金和超1亿元省级资金用于支持县中发展;
在全省29个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示范区中,14个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试点都落地欠发达地区;
动员全省力量,启动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对口帮扶基础教育,并陆续组织12所高校纵向帮扶粤东粤西粤北15市“三所学校”与县中,227对优质高中与县中结对帮扶……
随着广东持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不断缩小。
走进紧挨城中村的深圳市福田区上沙实验幼儿园,孩子们的艺术创作随处可见——玻璃围栏上千姿百态的手绘植物、连廊里的剪贴自画像、“种”在泥丛里的卡纸花朵……“作为公办幼儿园,我们坚持普及普惠办学原则,在片区租房即有机会入读。”该幼儿园园长邓腊梅介绍,园区以美育为特色,为城中村的辖区幼儿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
从珠三角发达地区到偏远的山区、海岛,孩子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城乡共享优质教育的同一片蓝天,教育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心灵。
瞄准发展需求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支撑现代化建设
“轰隆隆……”春耕时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建设的水稻“无人农场”热闹起来。无人驾驶水稻直播机正依靠北斗导航精准播种,将“人种地”升级为“科技种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们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包括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农机等结合起来,实现了全新的水稻生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罗锡文说。
建设教育强省,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
从2018年起,广东先后实施三轮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形成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和特色高校提升计划“三大组团”;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行动计划,从而推动全省高校分类发展、百舸争流、奋楫争先。
广东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有一组数据为证——
“十四五”以来,全省普通高校数量由154所增加到165所,21个地市实现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全覆盖;
高等教育在校生由原来的378万人增加到446万人,在全国排第二位;
第二轮全国“双一流”建设共新增7所高校,广东就有3所;
目前全省有30所高校24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总量居全国第三,并实现万分之一“零的突破”;
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之一,共有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超600所,在校生近300万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14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全省建设45所省高水平高职院校、87所省高水平中职院校……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更加凸显。近3年来,广东4所高校成果入选了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近三届共有18项高校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在全省的比重占了将近六成。
广东加强统筹谋划,推动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针对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打造一批产业和企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并实施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工程。
目前,全省50所本科高校建有285个现代产业学院,学生培养规模超过17.5万人。其中,建设起50个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7个学院入选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科技赋能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
“广工将锁定‘卡脖子’难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邱学青介绍,广工将加强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与制造、绿色生物制造、纳米科技等关键领域的前沿导向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力争产生一批突破性成果,有力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
引领开放合作
加快打造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
半年前,内地高校在港的首个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在香港科技园揭牌成立,开启国家高水平大学跨境办学的新探索。
而此前,深圳大学也宣布,已率先设立香港校区,揭示了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双向奔赴”的新动向。
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教育对外开放的大门始终敞开。目前,全国11所中(境)外合办的独立法人高校,就有6所落户广东,数量过半。
2024年9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招生,迎来首批120名本科生和442名硕士生。2024年11月30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行首届毕业典礼,229名毕业生完成学业。
这是2020年《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出台以来正式落地广东的两所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高校。如今,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日益深入。
“广东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方,是一片充满创新机遇的土壤。”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介绍,学校通过全球招聘引进学术人才300多名,他们全部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或工作经历,在未来更好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赋能。
不仅如此,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速——
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总数达1546对,数量居内地首位,总数超全国一半。越来越多的公办学校正探索开设港澳子弟班,全省共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38所、港澳子弟学校12所。
获批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3个,同时拥有43个本科层次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72个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家门口”就能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有73所高校招收约1.6万名港澳学生,专项支持粤港澳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计划约1600人;有99所高校具备招收国际学生资质,在校外国留学生约2万人……
在坚持高水平“引进来”的同时,高质量“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其中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出圈”——
有21所职业院校在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了107个境外办学项目;探索建立“岭南工匠学院”品牌项目,首批12所建设单位落地;99个专业标准、423门课程标准被国外采用;广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单位由54家增至105家……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林如鹏说,广东教育系统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教育强省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来源:“南方+”客户端、广东教育
编辑:广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