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危机提前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不仅能避免悲剧发生,更能提高学生群体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德育版
作者 | 邱许超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困扰着学生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危机,以其突发性和破坏性无情地冲击着一个个原本安宁的家庭。平稳有序健康的校园生活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家庭的共同期盼。
但危机与机遇这对矛盾的对立面,不仅相互依存,还紧密交织在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中。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还能相互转化。
因此,对心理危机提前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不仅能避免悲剧发生,更能提高学生群体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在校园心理危机的识别、预防与干预过程中,班主任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他们既是学生的知心人,也是联系学校和学生家长的纽带。其具体工作涵盖多个关键环节,包括心理危机的筛查与预警,针对心理高危学生与家校联手做好危机预防与转化工作,以及持续跟进为学生提供在校心理支持与辅导。
01
专题培训,注重实操
班主任预防心理危机的工作应从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系列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专题培训开始。培训形式结合校情和学情,重在实际操作。
一是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证书培训,积累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
二是每年春秋季节天气多变是心理危机的高发期。学校可在开学前组织班主任开展春秋季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培训。
培训要重视实际操作,并要求班主任认真完成作业。 比如,在学习完《筑牢生命的心理防线——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班主任须知》讲座后,班主任要通过与心理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及时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完成《高危学生心理动态预警跟踪表》的填报。
开学第二周开展班级全员心理普查,班主任要学会科学看待普查结果,将数据与行为对接,积极观察学生在班级的表现,并与重点学生进行谈心。
特别是毕业班班主任在高考成绩公布后,针对实际成绩与平时成绩落差较大、个人期望较高实际分数较低、前期估分较高实际分数较低等三类学生要逐一做好跟踪和疏导工作。
三是根据中学阶段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开展系列心理专题培训,比如青少年抑郁、焦虑、厌学、网瘾等。
02
精准家访,分类筛查
开展精准家访不仅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校园学习状况的有效途径,还有助于重点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
新生家访:班主任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前期学习、人际交往、家庭生活以及在新学校的适应情况,及早提供必要的支持。
转学生家访:要在入校前一周及入学后一个月两个窗口时间内进行家访,了解学生转学前的学习与家庭生活情况,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
六类重点学生家访:对于各类精神疾病、严重心理问题、明显性格偏差、严重网络成瘾、严重亲子关系不良以及休学在家等六类重点学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与就医情况,做好心理帮扶工作。
特殊事件学生家访:对于近期遭遇过失去亲人、家庭变故等重大家庭生活事件的学生,要在事件发生后立即家访,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服务。
实地走访前,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与家庭背景,联系心理教师查看心理档案、心理测评信息等资料;与家长面对面沟通时可根据家长当下的表情、动作、坐姿、教育理念及时调整心理辅导计划,并直观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和成长背景,观察亲子交流的情况、寻找干预的切入点,从而更好地帮助家长辅导孩子。
此外,班主任还应提醒家长把握爱的边界,多用耳朵积极陪伴,学会用长远眼光看待孩子成长,尽量做到不焦虑、不鸡娃、不忽视;引导家长把成长的主体责任还给孩子,建立适应中学生活的作息时间和家庭公约,划定亲子责任边界、明确新的陪伴方式。
每次家访结束后班主任需要第一时间更新本班级特殊学生名册,若有新发现需要及时填报《高危学生心理动态预警跟踪表》,并与心理教师沟通该生的具体情况。对心理高危学生需要进行多次回访,记录越详细越好。班主任还可撰写家访典型案例,把家访过程中的点滴感悟、家校沟通方面的好方法写成案例。这不仅能帮助班主任做好自我防护工作,还可以利用班主任例会进行家访经验分享,互相借鉴学习,共同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03
明确步骤,有效干预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若发现疑似心理高危学生,需要第一时间联系心理教师,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并由心理教师进行专业评估,同时及时上报相关领导。
心理教师评估之后,如果目前还不是心理高危学生,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继续关注该生的心理动态,既要做好该生的风险防控,也要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支持,如为该生提供同辈的人际支持,安排学生做好日常的低调关注,协调各学科教师适当调整对该生的课程及学业要求,利用恰当的机会给予更多的正向评价,鼓励该生多运动或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同时班主任需要遵守保密原则,非必要不与其他科任教师交流该生相关信息,以免学生承受不必要的压力。与科任教师的交流集中在关注学生是否在课堂缺席和日常学习行为表现,促使科任教师调整对学生学科学习结果的期待,增加对学生的积极帮助。
如果学生确为心理高危学生,在家长来访前首先进行学校研判,达成共识后,班主任第一时间联系学生父母到校面谈,并与心理教师、家长、年级组长、分管校领导开展多方会谈,商讨进一步的干预方案。
班主任在联系家长时尽量采取委婉的表达方式,避免引发家长恐惧情绪或者防御退缩行为。
干预方案商定之后,若学生需要办理停宿、请假或者休学以配合长期治疗,班主任应协助家长到相关部门问清楚时间节点与注意事项。相关手续办妥之后,班主任需要将该生情况在心理辅导站和教务处备案,并反馈到年级组及分管领导处。
在家长接走孩子后,继续关心和关注学生的治疗进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信任关系,并将了解到的情况反馈给心理教师。班主任干预的每一步,都需要及时记录。
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应对是一项需要各方协同配合、相互支持的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班主任应当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