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3日下午,作家韩浩月携新作《在往事里走动的人》亮相北京图书大厦,与好友宋方金、潘采夫以“对故乡的持续书写和重新发现”为主题展开深度对谈。三位嘉宾从文学创作、语言选择到故乡与远方的辩证关系,呈现了一场关于情感、记忆与文学表达的思辨对话。


1

“白月光与秤砣”

宋方金谈韩浩月的双重创作人格


嘉宾宋方金以“白月光”与“秤砣”为喻,揭示韩浩月创作中的矛盾性:“书中既有如白月光般纯净的赤子之心,又有沉甸甸的往事之重。”他坦言,书中每一段欧·亨利式的幽默结尾设计,实则是与生活短兵相接后的智慧闪光,“这是一本需要勇气直面内心、又需技巧驾驭文字的书”。

2

“裂缝中生长故事”

韩浩月自述写作是自我救赎


韩浩月坦言,故乡故事的书写源于家族中婚丧嫁娶一切大事件对自己的“心灵撞击”。“这些事件像裂缝一样撕开记忆,我只需顺着裂缝撑开它,把记忆和往事融入其中。”他强调,对他来说,写下这些故事不是压力而是释放,“写完最后一字,故事已与我无关,它们属于读者”。这种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公共记忆的创作观,令现场读者动容。

3

方言缺席之谜

普通话写作背后的情感割裂与回归

面对潘采夫“为何不用山东方言”的提问,韩浩月首次剖析矛盾心理:“用普通话写作是对成长经历的理性分割。”他直言,若用方言书写会陷入情感泥潭,“唯有保持距离,才能看清与故乡的关系”。这种割裂与依恋的张力,恰成为其二十年写作的隐秘主线。


4

“回故乡”与“去远方”

宋方金定义第三种文学可能

宋方金以文学地理学视角,将文学分为两种:一种是“回故乡”,例如鲁迅 的《祝福》《在酒楼上》,韩浩月的《在往事里走动的人》、潘采夫的《十字街骑士》;另一种是 “去远方”,例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川端康成的《雪国》。他提出更高维度:“《百年孤独》《一句顶一万句》将故乡与远方熔铸一体,韩浩月的新书则是‘不在故乡看故乡’——他的文字不属于某片土地,而是所有人心中故乡的倒影。”

5

文学是故乡与远方的和解


分享会现场,读者纷纷感慨书中“既痛彻又轻盈”的乡愁表达。正如韩浩月所言:“当故事被写下的那一刻,它已挣脱作者的桎梏。”这场对话不仅是对一本书的解读,更是一场关于如何以文学抵达精神原乡的探索。

01

02

03

0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