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双减”中做好“加法” 构建科技教育北京模式

文_赵 茜/北京市少年宫

为使科技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为培育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北京市有机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充分发挥首都资源和人才优势,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分层分类组织管理,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构建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北京特色、首都标准、中国品格、世界格局”的科技教育“北京模式”。

构建科技教育北京模式

教育“双减”着眼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更应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教育良好生态[1]。北京市一直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和学生科技社团发展工作。因此,科技教育既要做好科学普及工作,又要兼顾拔尖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既要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培养,又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发展;既要使学生在科学素养上得到全面提升,又要依据兴趣爱好实现个性发展。

科技教育三级金字塔结构

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科技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北京市已成功举办42届学生科技节系列活动,每年有20余项市级科技活动、百余项区级活动、千余项校级活动,通过校、区、市三级带动,以讲座、参观、体验、展示、嘉年华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展示活动和竞赛展示活动。结合当年的科技前沿热点和自身科技教育特色,北京市中小学校及校外教育单位策划组织实施特定主题的科技节活动,做到全市中小学生全员参与科技节中的普及型、提高型、竞赛型科技教育活动,达到“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与”,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激发科学研究热情,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同时,使有科学研究志趣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部署要求,北京市对开展科技教育成效显著、特色突出的中小学校从组织管理、支持保障、实施途径、探索特色、成绩效果、辐射带动等方面对学校整体科技教育水平进行评价,建设了一批具有首都特点、中国特色的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充分发挥市级科技示范校在区域内乃至全市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养水平,创设良好的创新后备人才成长环境,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科技社团是学生以共同的理想和兴趣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科技组织,是开展提高性科技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个人兴趣和特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环境[2]。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自1998年成立至今,是由北京市教委认定的代表北京市中小学生最高水平的学生科技社团,涵盖地球与环境、电子与信息、机器人、模型、生命科学、天文等项目分团和校外分团7大领域,现有90个分团,团员逾万人。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龙头,金鹏科技团采用科技发展前沿和最先进的科技教育理念,以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为宗旨,担负着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提升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的重任。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沿着兴趣—乐趣—志趣的道路,金鹏团员多次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活动中崭露头角,屡创佳绩,每年有3 000余名金鹏团员在国内外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先后已有11颗小行星以北京学生的名字命名。金鹏科技团已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首都中小学科技教育水平及成果的重要窗口,保持了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在全国的领先水平和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领军地位。

科技教育北京模式的意义

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已搭建起了覆盖全市百万中小学生的学生科技节—市级科技示范校—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的科技教育三级金字塔结构,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科技教育模式。通过北京学生科技节,实现科学普及,在科技教育活动中发现创新型人才的预备队;通过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加强学校科技教育发展,形成学校科技办学特色,促进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通过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的建设,形成本区域乃至全市的科技教育高地,并以之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学校的科技教育发展,为高质量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沃土。

科技教育北京模式典型案例

利用专项人才培养计划,独辟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路径

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拔尖培养计划依托东城区少年科学院,逐步形成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的链条式发展。从东城区17所基地校中选拔出具有科学潜质并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进入拔尖计划,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专家导师的指导下,从生命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4个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北京市文汇中学利用“种子计划”,科普先行,点燃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内驱力;通过专家引领,订制课程,深度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学习力 [3],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拓展视野,增长学识,对创新后备人才的未来学习研究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搭建特色课程体系,探索多层次育人新渠道

北京一零一中的科技课程开发与实施,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科技与人文相结合、拔尖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构建生态智慧课堂“三层八维式”课程结构,以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开放性科学课程体系。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通过构建3个层次数百门类的科学探究实验室课程体系,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需求的学生需要 [4],包含基础素养课程、拓展过渡课程、项目探究课程,以及科技社团课程、科研院所实践和小学段/寒暑假野外实践等,为每个社团成员安排为期2年的培养方案,有效支持了社团学生的专业成长。

依托科技社团兼顾均衡,突出学生主体卓越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依托科技社团发展,创设了“发现—培育—评价—反馈”为途径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闭环发展通路。采用“学习型”管理模式,突出学习—研究—实施一体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将良好的社团文化感召力运用于学生成长和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育上。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机器人社团建立了系统、完备的社团运维体系,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竞赛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用实力形成科技教育的势,用队伍生成科技教育的智,用实践促成科技教育的能,用创新完成科技教育的魂 [5],将机器人社团发展为优质高效的教育体制,在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展示科技教育成果方面发挥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整合多方优势资源,推进校外科学探索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家校社共育作为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手段,以少年科学院作为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持续加大科技教育资源供给,通过增加科技类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广泛开展科技类活动、竞赛等,为青少年科学兴趣和潜能的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平台和机会,发挥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力量,服务于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

科技教育北京模式评述

高质量的科技教育是复杂化的系统工程,应把握科技教育发展态势,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提高教育施策的精准度。北京学生科技节为全市中小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吸引了有科技志趣的青少年参与其中,为后备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级科技示范校和金鹏科技团在评价和选拔体系建立过程中,从组织管理与支持保障、实施渠道与创新特色、教育成效与辐射作用3个方面着手,分别对应于科技教育工作的条件、方法与结果。通过“校自查、区推荐、市评审”的评价指标体系引领和指导,形成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模式和支撑。

将后备人才培养过程贯穿于大学、中学、小学的不同阶段,牢牢把握人才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加强各阶段科技教育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从好奇心、兴趣入手,到培养基本科学研究方法,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再到拓宽科学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向专门化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方向发展 [6]。建立拔尖创新后备人才衔接培养共同体,横向以区域集团校为依托,打破区域、领域壁垒,探索跨学段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纵向贯通化,将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贯通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全过程。

科技教育应着眼于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科技教育北京模式将科技育人理念贯穿于科技教育全过程,助力教育“双减”,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从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出发,构建科技教育良好生态。

参考文献

[1] 林长春.对于“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教育,2023(09):10-14.

[2] 曾燕.小学科技类社团活动开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2.

[3] 曾德军,柯黎.近十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综述[J].高等理科教育,2013(04):1-8.

[4] 杜春燕.以科研实践为先导,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科学探究实验室课程[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04):14-16.

[5] 陈爱玉,潘忠泉,李铮.发展“小众+大众”的科技创新教育——北京市第171中学[J].中国科技教育,2020(08):54-55.

[6] 邵东生.高中与大学衔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国内研究综述[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8):30-33.

微店订阅流程

step 1

step 2

点击图片直接跳小程序


来源 | 《中国科技教育》2024-09,文章编辑:毕晨辉

编辑、排版 | 孟想

一校 | 孟想

复校 | 若惜

终校 | 朱志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