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探讨《心经》的核心“五蕴皆空”。

大家都对《心经》很感兴趣,似乎用词很玄学,读起来像咒语一样,虽然很有加持力,但是意思不容易明白。

其实《心经》一点都不难,问题是佛经在印度哲学、印度社会、印度婆罗门教的背景之下,用了很多专业的名词,在公元前后传到中国又翻译成古代的文言文,用了很多儒家、道家的名词,所以又绕了很大一个圈。

不必学这么多历史、这么多过去的概念,再去理解佛法的智慧,我们完全可以在理解内核之后转换一种语言体系,用现代人能接受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来告诉人们,到底《心经》在讲什么?


元代赵孟頫行书《心经》

“五蕴”是当时印度人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色受想行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成这5个层次。

“色”就是物质,“受”就是你的感受,“想”是你的思想概念,“行”是各种行为的动机或者行为的造作,“识”是你的感知主体,无非就是讲这些的。

后四个分类属于主观,当时对主观的东西研究很深入,只有第一个“色法”,属于物质。我们现在的科学有点相反,对“色法”(物质世界)研究的比较深入。

我们借用现代科学的名词来理解一下什么是“空”,为什么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是“空”,佛为什么这么讲?

观音菩萨跟舍利子的探讨构成了《心经》的内容。


五蕴”中“色受想行识”的“色”是“色法”,“色法”是物质,物质包括了内外两方面。

外的“色法”就是“色声香味触”,这里的“色”是你看到的形象、颜色等;“声”就是听到的声音;“香”就是鼻子能闻到的;“味”就是能吃到的味道;“触”就是触觉。对应内的“色法”,你的感知器官,“眼耳鼻舌身”。这是从人类最基础的认识论角度在探讨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

科学已经认识到,“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主要是频率和信息的刺激,并没有绝对存在的实体,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你只是感受到5类信号,在脑海中构建了客观世界。无非是你的眼睛看到的电磁波,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身体接触到的这些信息,你在脑子里面加工认知到,有一个坚固存在的客观世界,在客观世界里面把它当做是真实,产生各种喜怒哀乐。

佛法就是教你观察这5个接收器接受哪些信号了,你怎么把它加工成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

观察物体,当物体进入到视网膜时是一个颠倒的信号,但是大脑可以把成像构建成正的。心理学上很有名的一个实验,叫视觉反转实验。带一个能够让成像倒转的眼镜,你看到的是颠倒的场景,戴一两周后,你的大脑会自动校正成正的;把眼镜摘下来,就会看到物体都是倒的,但是大脑适应了之后会再进行矫正,看到世界仍然是正的。这个实验充分说明我们的脑子构建非常关键。外在的相,到脑子的构建是两个程序,即使输入颠倒的信号,它也能够矫正。关键不是你看到的是什么,而是脑子里如何呈现。


耳朵接收信号时,声音传到耳蜗,它是螺旋的结构,螺旋采集信号。打电话也是将声波转化成膜震动,进一步傅里叶变换转化为电磁信号。耳蜗与此类似,漩涡式不同的频率采集,采集后转化为不同的波段频率,就是天然的傅里叶转换器。

随着科学的发达,我们对此也越来越理解,宇宙的本源就是转动,不停的分裂出不同的转动,构成不同的电磁波,构成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们接受了各种电磁信号,接受各种信息和概念,大脑加工把它变成一个真实的世界。

《金刚经》说你活在梦里,世界如梦幻泡影一般。如果那个时候有虚拟世界的概念,它肯定会用“虚拟世界”来说明。

《心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是假的,就是虚拟的,不要把它太当真了。你的追求、你的梦想其实很多都是已经设置好的,并不是你真的想追求的,《心经》是给我们一个反思。

我们看待世界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角度,不是说只能按照现在的角度去看待。古代的智慧也会给我们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启发。有一个角度就是“五行”。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

○ 本文贤威法师,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