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来讲《楞严经》:五浊。前面讲了“劫浊”和“见浊”,接着是: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
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译文」:“又你的心中,忆想过去,认识现在和诵习未来,由觉性产生的六识知见,形容依于六尘而显现。
离开六尘就没有相,离开六识妄觉就没有性,两种矛盾,互相交织而成第三种浊,名为烦恼浊。”
「解读」:这是第三重:烦恼浊。不难发现这是“想蕴”所造。
因为你心中忆念往事,以及诵习将来的事,从而颠倒妄想,于是就把本性的智光转为了妄见。
妄见,其实就是能见与所见的见,是相对的见,于是变诸妄色为所见之境,此时“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相状就显现出来了。
前面因为身见已成,则六根既备,然后对六尘,则六想自成,也就是六识想像六尘之境。
然后忆念过去所缘境,牢记不忘;识取现在所缘境,爱著不舍;诵习未来所有境,预先计划。从而生出种种烦恼,可见烦恼的根源在想蕴。
所谓「离尘无相」者,因为六识妄想,外托六尘而显现,所以六识离开了六尘就无相,内依六根而显发,故尘因根而有相。
所谓「离觉无性」者,六尘离了六识妄觉就无性,故根尘因识而有性。
简而言之,离开了六识妄觉,谁去分别种种六尘境界?这个谁都没有了,没有人来认取,所以这是无性,故曰「离觉无性」。
然后有人来认取了,但是没有所认取的六尘了,那么就是无相,故曰「离尘无相」。
所以六识妄觉如果离开了六尘,那么这个六识妄觉,又可以去分别什么呢?此时没有六尘之相让你认取了。所以六识妄觉和六尘是相对才有的。
那么「相织妄成」,就是说,六识妄觉与六尘,交相组织,所以缘尘想念,贪恋不休,于是妄成烦恼浊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