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念处(身、受、心、法)的核心理念,结合静坐、站桩与行茶,观照身心,修养性情。
一、静坐
通过观察呼吸与身体存在,破除“身净”颠倒,培养专注力与内观智慧。
姿势:采用七支坐法(双盘、单盘或跪坐),脊柱正直,下颌微收,双手结定印,全身放松。
呼吸观
觉知呼吸。长短,温度,触感。如“入息长时觉知入息长,出息短时觉知出息短”。
观察呼吸的流动感(如鼻腔清凉、腹部起伏),逐步扩展至全身毛孔的微细觉受。
身念处观
静态中觉察身体沉重、冷热、震动等感受,思惟“此身无常、不净、非我”。
动态中保持“行知行、坐知坐”的正念,动作如行云流水,不散乱。
法念处深化
观身体为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依存因缘而生灭,破除“我执”。
二、站桩
通过身体张力与气机流动,破除“受乐”颠倒,培养定力与身心整合力。
方法:
姿势:双脚与肩同宽,微屈膝,重心落于涌泉;双手环抱如抱球,含胸拔背,虚灵顶劲。初期以浑圆桩为主。
受念处观:觉知站桩时的酸麻、胀痛、温热感,接纳而不抗拒,思惟“诸受皆苦”。观察气机从脚底升腾至头顶的循环,体会“身如铅灌,毛发如戟”的整劲。
心念处调和:杂念生起时,以六字诀引导。达到“外缘不内侵,内念不外游”时,直观心念的无常性与空性。
三、行茶
通过茶事仪轨,破除“法我”颠倒,培养当下的全然觉知。
方法:
动作规范:行茶时保持正念,如取壶注水、温杯烫盏、泡茶,分茶,品茶每个动作清晰觉知“身行”。动作时如“动则知动”,端坐时“坐则知坐”,契合身念处的动态修习。
四念处贯穿
身念处:觉知手部触觉(茶器温度)、身体姿态(脊柱中正)。
受念处:品茶时观察甘苦、温凉等滋味,不贪爱亦不排斥。
心念处:觉察品茶时心念的波动(如评判、回忆),保持平等心,转识成智。
法念处:思惟茶汤因缘(水土、工艺、火候),体悟诸法无自性,一切因缘生。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四、次第安排
时间分配:晨间站桩(阳动):30分钟,侧重受念处与气机激发。
日间行茶(调和):多次短时练习,贯穿四念处觉照。
晚间静坐(阴静):45分钟,深化身念处与法念处。
饮食配合:清淡素食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注重“三分炼,七分吃”的丹道养生原则。
进阶指引:初期以“止”为主(专注呼吸、姿势);中期“观”身、受、心、法的无常性;后期体证“无我”,以看话参禅进入禅修的究竟。
五、注意事项
循序渐进:站桩从5分钟起步,静坐从15分钟递增,避免过度消耗。
环境清净:避免尖角煞、背后无靠等不利风水因素,营造安定场域。
心法核心:始终以“放下身心见乾坤”为旨归,不执着于境界。
此体系将四念处的观照贯穿于动静之间,既契合传统修行次第,又融入生活化的茶道实践,最终导向身心的解脱与智慧的生起。
借茶修行,于念而无念。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四念行茶,老实修行,日日是习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