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政策对文物收藏 的“松绑”,现代收藏行业迎来了第一波 高峰。

彼时国营文物商店外汇柜台前,金发碧眼的老外们攥着美元抢购"明清官 窑"。地皮铲子 走街串巷收老物件,老乡拿腌菜坛子跟你换现金。

各大拍卖行正式进入千万元时代,一件古董能抵得上北京一套四合院。


1992年北京国际拍卖会

那些有着前瞻眼光的人,在这个年代靠着信息差四处“捡漏”,成就了一批“白手起家”的富豪。直至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拍出2.3亿的天价,彻底点燃全民收藏热。

各地古玩城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电视台鉴宝节目里,大妈抱来的"尿壶"被专家鉴定为明代铜香炉,围观群众眼珠子瞪得比古董还圆。

彼时古玩店老板们左手紫砂壶右手雪茄烟,谈笑间完成六位数交易,真应了那句"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古玩城

然而时过境迁,走进如今的古玩市场,恍若踏入魔幻现实主义的戏剧舞台。汉代玉璧旁边摆着会发光的"三星堆面具",明代黄花梨交椅上放着抖音爆款"青铜AK47"。

"现在敢摆真品的都是勇士。"做了二十年玉器生意的老李压低声音说。去年隔壁铺子被突击检查,收走两件没备案的古玉,罚得老板当场哭出声。

更魔幻的是某些专家自己都分不清"文物"和"工艺品",有店主拿着祖传的民国瓷枕去备案,硬是被鉴定成"明代文物"扣下。


如今古玩市场的“青黄不接”

凌晨三点景德镇的某个市场灯火通明,主播们正对着镜头声嘶力竭地喊着:"明代青花瓷最后十件,上链接!"镜头外,作坊里刚出窑的"古董"还冒着热气。

某自媒体机构培训手册写着:"称'文物'罚款50万,叫'老物件'平安无事。"于是直播间里诞生了各种花里胡哨的噱头, 有的冒充“一线老货”,有的人给仿品编造"海外回流"的故事。

而真正的老玩家看到,只会摇头苦笑,现实中给你上手都看不出来,如今在直播间你还想捡漏?


线下古玩市场还有救吗?

曾经穿梭在乡间的"铲地皮"大军,如今改行送起了外卖。河南某村口,老铲子老李的电瓶车后座还绑着当年收古董的竹筐。

"现在下乡收老货?赝品比野狗还多!真收到不明来源的真货,警察随时找上门。"他拍拍外卖箱:"这玩意儿安全,顶多赔个超时费。"

是的,这就是当下古玩市场的困境。到代真品不知道啥时候会触犯法律,大部分商家都只能转向赝品,于是很多苟延残喘的古玩市场出现“十假无真”的局面!


拍卖现场

有老玩家说,想拯救古玩市场必须具备几点: 首先是经济越来越好, 搞收藏的人就会更多,这点在其他行业也同样适用。其次是政策的“松绑”,给予合法来源的藏品“解禁”的机会。再然后便是后继有人,让年轻人有更多接触收藏的机会,而不是遍地陷阱。

江湖未远,只是换了人间,古玩历经千年就在那里,从来没有变过。真正被淘汰的,是那些不合时宜的人罢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