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瀚海首次拍卖
张宗宪坐在第一排座椅扶手上,高举右手,气定神闲,胜券在握
图片来源:《张宗宪的收藏江湖》
张宗宪晚年依然活跃于拍场,奔赴所有他看中的拍品。他说:“直到最后一天到来前,我还是要工作,要收藏。”
2024年11月30日,20世纪香港最成功的古董商之一,张宗宪先生驾鹤西归,享寿九十七岁。张宗宪以其独到的眼光、丰富的收藏实践经验及非凡的洞察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收藏界的传奇人物。几乎一个世纪的中国古玩收藏与拍卖的变迁,都浓缩在他的生命轨迹中。
▲ 1994年嘉德首拍现场,张宗宪先生与他的1号牌
张宗宪每次现身拍场,总会手持1号牌,坐在第一排,享受 着全场的瞩目。他的着装风格,一言以蔽之:醒目,张扬,有派头。亮色西服、大背头、墨镜以及巴拿马帽,保留着上海“老克勒”的精致。他举牌总是从容果敢,势在必得,宛如一位明星,为每场重要的拍卖会赋予其他买家无法提供的仪式感。无论是衣着,还是行事方式,张宗宪自有一套规则。
如今许多藏家倾向通过电话或委托竞投,但这并非张宗宪的行事风格。他享受每次竞投成功后的掌声和每次步出拍场时的潇洒,对他来说,拍卖不仅仅是生意,更是一场表演。
张宗宪生于1927年的上海,成长于古董世家。祖父张楫如(即张西桥,1870-1924)是江南竹刻名家,以不慕权贵称名于世。父亲张仲英(1899-1959)是上海滩古董界的翘楚,他开设的“聚珍斋”位于上海英租界的交通路(今昭通路),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古玩行。张宗宪回忆自己就是在古董中长大的孩子。
▲青年时期的张宗宪
1949年,张宗宪带着一个箱子与口袋中24美元只身闯荡香港,不懂粤语、不懂英语,也没有亲友,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时值20世纪中期,随着商业、金融和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财富如潮水般涌入香港。
当时,内地富商陆续来到香港,他们随身携带金条、珠宝还有古董。这些急需变现的古董,吸引京沪等地的古董商闻风而来。
▲ 张宗宪在永元行坚道仓库
敏锐的张宗宪迅速地洞识了先机,他放下在摩罗街刚有点起色的服装生意,开始买卖父亲运来的古董。从业生涯永远诚实守信的张仲英是儿子的第一位老师,他发送的货物中总会附上清单,写明每件货品的来路背景及建议售价。
凭借父亲的指导,加上自身对市场的敏感,张宗宪逐步崭露头角。
▲张宗宪在永元行香港云咸街分店
橱窗上写着“ROBERT CHANG”
进入20世纪60年代,香港已取代上海成为中国文物出口中转之地。张宗宪所在的摩罗街从原本当地人眼中的低端旧货市场,一跃成为古董文物的集散枢纽。
张宗宪创立的“永元行”已坐拥五家分店,俨然成为香港、台湾两地的重要古董商人。
随着事业的扩展,张宗宪将视野投向国际拍卖市场。1968年,他成为首位出席伦敦苏富比拍卖会的香港古董商。当时国际拍场上的华人古董商屈指可数,仅有仇焱之与戴福葆,张宗宪多代表藏家如蔡辰男、陈启斌、张添根竞拍。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与过人的判断力,他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尤其在清代官窑瓷器的鉴定与购藏方面,可谓几无敌手。
▲ 在拍场上势在必得是张宗宪的行事风格
这段时间张宗宪常常穿梭香港、伦敦、纽约、东京等地,很多时间在飞机上云海间度过,自封“云海阁主”。推动国际拍卖行进驻香港20世纪70年代,香港艺术市场的业态仍然相当传统,以古董商与藏家的私人交易为主,有胆识到西方拍场闯荡,眼力又获得业界与学界肯定的古董商,实属凤毛麟角。
所以当拍卖界两大龙头——苏富比和佳士得先后进军香港时,都请来张宗宪铺路搭桥。
▲ 清乾隆斗彩加粉彩暗八仙缠枝莲纹天球瓶
成交价 1.306 亿港元,2018 年香港佳士得春拍
此华美绝伦的天球瓶
为乾隆皇帝于登基第三年(1738)亲自委托制作
为清代御瓷中的巅峰之作,以往从未出现于市场
2018年现身于香港佳士得拍卖,拍品编号8888
91岁高龄的张宗宪坐在第一排手持8888号牌
以1.306亿港元投得,赢得全场掌声
1973年,张宗宪协助苏富比总裁朱汤生(Julian Thompson)进 驻香港,第一场瓷器专拍百余件拍品中,半数为张宗宪送拍的官窑瓷器。十多年后,张宗宪向时任伦敦佳士得拍卖师的史彬士(James Spencer)建议佳士得到香港开分部,发下豪语 :“你们来,没货,找我,没人买,找我。”
在1999年和2000年,香港佳士得举办两次张宗宪瓷器专场,成交金额达上亿港元,其中雍正青花五蝠九桃纹橄榄瓶以1104.5万港元成交,曾创下清代青花瓷器最高价。
▲ 张宗宪先生所收藏的器物图录
张宗宪的理想、远见与魄力,帮助国际拍卖行成功进入香港,为香港艺术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不仅提供藏品,还通过自己的渠道与关系,吸引了大量国际买家与卖家参与,真正推动了香港二级市场的转型。
朱汤生在《苏富比二十年》一书中这样说道:“因为有他(张宗宪)的鼎力协助,香港才能发展成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
20世纪90年代以后,张宗宪渐少为他人竞标,开始以收藏家身份驰骋拍场,成为大名鼎鼎的“No.1先生”。他在国际拍卖会上屡创佳绩,其影响力远远超出收藏本身,成为一位令国际拍卖行无法忽视的“中国买家”。
张宗宪不仅改变了香港的市场生态,他也亲身参与了中国艺术品二级市场进入现代化的所有标志性事件,是中国拍卖行业的启蒙者与风向标。1992年,北京举办“92 北京国际拍卖会”,是为“新中国文物第一拍”,特地邀请张宗宪出席,他参与竞投第一件拍品。
▲ “92北京国际拍卖会”现场,1992年
1993年,上海朵云轩首拍,张宗宪举着1号牌,以12.65万港元投得1号拍品丰子恺《一轮红日东方涌》,泰斗级鉴定专家谢稚柳落槌,一举创下当时丰子恺画作的最高价纪录。
▲ 丰子恺《一轮红日东方涌》
成交价 12.65 万港元
朵云轩首届拍卖会,1993年
1994年,中国嘉德举办了首场拍卖会,1号拍品吴熙曾《渔乐图》以底价7000元人民币起拍,张宗宪举起1号牌对全场说:“今天是嘉德的首拍,我出18000元,一拍就发!”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张宗宪最终加到88000元人民币。张宗宪当然知道这个价格已大幅超越市场价,甚至够买一幅比较好的齐白石作品了,但他就是要身体力行,为尚处起步阶段的中国拍卖市场注入信心,激发人们对拍卖的兴趣。
张宗宪的拍场哲学是“看得懂、买得到、捂得住、卖得掉”,这四个要点既是他多年经验的总结,也成为后来者学习的法则。除了不容退让的真伪,他也重视藏品的市场潜力,注重长期持有的收益,对每一件藏品都抱以严谨的态度。即使已是业内公认的前辈,张宗宪每次去拍卖会,面对喜欢的拍品,依然非常认真地进行研究,从未停止学习。
他的收藏标准是“真、好、整”,广东话称为“全美”,全美的古董最难得,需要眼力、财力、人力以及运气。张宗宪见惯了艺术市场的动荡起伏,已能敏锐地预测市场动向,同时他又率真至性,从不让任何陈腐规矩影响自己的判断。
▲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瓷胎或为雍正,珐琅彩约在1736年绘烧
成交价1.98亿港元,2023年香港苏富比 春拍
此碗先后由美国传奇名媛芭芭拉`赫顿 (Barbara Hutton)
戴润斋、葛士翘“天 民楼”等名人递藏,后来成为张宗宪雅蓄
2006年,张宗宪委托香港佳士得出售珐琅 彩碗
估价6000万港元,结果在炽热竞投下以1.51亿港元天价拍出
一举创下当时亚洲艺术品拍卖最高成交纪录
买家正是其胞妹张永珍
经他递藏的明清官窑瓷器,在拍卖会上屡创价格传奇,由此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收藏风尚。张宗宪涉猎广泛,除了尤其钟爱的明清官窑,还包括近现代书画、佛教造像以及掐丝珐琅器等。他尤其钟爱明清官窑,其中最著名的藏品是“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这件藏品是张宗宪1985年于香港苏富比以110万港元竞得,2006年再入香港佳士得拍场,以1.51亿港元成交,除打破当时珐琅彩瓷器及清朝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外,更创下亚洲艺术品拍卖成交最高纪录。由此可见张宗宪的鉴赏眼光深远,他的底气来自长年积累的经验、审美与知识。
张宗宪不仅通过收藏成就了自己,也致力于推动文化的传承。他多次向博物馆捐赠重要藏品,不仅体现了收藏家的社会责任感,也为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机会。2020年,张宗宪成立“张宗宪教育及艺术慈善基金”。
▲ 清乾隆掐丝珐琅花鸟纹象足熏炉( 一对)
2023年张宗宪捐赠,上海博物馆藏
“老克勒”张宗宪对上海有特别的感情,2023年以来,先后两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四十套共计五十五件铜胎掐丝珐琅器,皆为收藏中最精华的部分,尤其是2004年在纽约佳士得高价竞得的一对清乾隆掐丝珐琅花鸟纹象足熏炉。
2024年4月,上海博物馆举办专题特展“金琅华灿:张宗宪捐赠掐丝珐琅器展”,不仅展示了张宗宪身为收藏家的慧眼,更呈现了他对中国艺术史的理解。
张宗宪的一生是与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仅限于那个特殊时代、无法被复制的传奇。
▲ 张宗宪先生与御制掐丝珐琅饕餮纹贯耳大壶
佳士得香港2020年秋拍现场
他的离世,仿佛古玩界过去的风雨、起伏,以及所有神奇秘密皆随之消散,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中国拍卖行业的发展过程。张宗宪晚年依然活跃于拍场,奔赴所有他看中的拍品。他说:“直到最后一天到来前,我还是要工作,要收藏。”
“贵没关系,要好。买一百件普通的,放个一百年也还是普通的。”
“看得懂、买得到、捂得住、卖得掉。”
“只要是我喜欢的东西,也确实值得收藏的,如果我买得起就一定要得到手,就算我现在是一百五十岁,我也要得到手。”
“天下无漏可捡,该买就买。”
▲张宗宪先生在香港太子道家中
“那些最贵的,大大超出预算买到手的,早晚都是最好的艺术品。”
“凡事要多看、多问问、多听听,对做人及收藏均有好处。”
“这些东西,回到家里摸摸、擦擦,不给它吃饭,它不会说饿;不理它,它不会生气;它还告诉你,等着等着,今天100万,明年可能200万,隔五年1000万,我在给你赚钱。”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原标题《送别张宗宪:回顾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拍卖行业变迁》
刊载于《收藏/拍卖》2024年12月刊
作者:赖奂瑜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