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中石油的吴副院长在介绍下一阶段国内外能源形势发展的演讲中提及:如果以现在的形势来看的话,到2030年,中国的加油站数量会从现有的11万座削减至9万座,2万座加油站将会消失。

这是否言过其实?吴副院长此番言论是否有什么依据?



加油站为何会消失?

如果我们把加油站比作互联网时代的电话亭,它们的命运或许已经写在历史的脚本里。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话亭曾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如今,它们几乎完全消失。而加油站正走在相似的道路上。



问题的根源在于能源需求的变化。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949万辆,占整个汽车市场的比重接近四成。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疯狂扩张,而传统燃油车的销量却不断下滑。

面对这样的局面,传统加油站的经营压力陡然增加,一些位置较差、客流不足的加油站,早已陷入亏损泥潭。从政策层面看,政府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地都在推动充电桩建设。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充电桩总数已超过650万个,基本做到了“车桩比”接近1:1。



与此同时,油价的波动也让不少消费者心生厌倦,每当国际油价飙升,新能源车主看着自己的低廉充电费用,总会露出一种复杂的优越感。而燃油车主则在加油站前排长队,眼睁睁看着价格一天天上涨。

这些因素叠加之下,成品油消费需求自然下降,加油站的生意也就一落千丈。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许多加油站的单日销量已经低到难以维持运营成本,甚至不少油站不得不转型——有的改为充电站,有的干脆拆掉重建,变成商超或停车场。



燃油车真要“凉”了吗?

中国的石油消费需求与世界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但增速正在放缓。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石油需求一直在增长,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然而,随着新能源车的崛起,中国的成品油消费量已开始下滑。

从2019年到2023年,中国的汽油需求增速已经从高点回落,甚至在某些年份出现了负增长。与之相比,全球石油需求虽然仍在增长,但在欧洲等地,由于新能源政策的推进,需求增速同样在下降。



实际上,燃油车并不会“凉”得那么快。即便在中国这样大力推动新能源的市场,燃油车仍然有着庞大的保有量。2023年,中国燃油车仍然卖出了超过1200万辆,虽然下滑明显,但依旧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何况,还有商用车、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仍然高度依赖石油产品。

此外,新能源车真的就完美无缺吗?目前的电动车仍然存在续航焦虑,冬天掉电严重,高速充电不便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燃油车依然是更现实的选择。



另一个问题是电价。如果未来燃油车减少,政府是否会通过调整电价来填补燃油税的损失?目前,电动汽车的充电费用相对低廉,但一旦新能源车占比过高,电价是否会大幅上涨?这一点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不会眼睁睁看着燃油税减少而无动于衷。

未来的加油站,会变成什么?

加油站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而是会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未来的加油站,很可能不再只是“加油”的地方,而是一个综合能源供应站——既提供燃油,也提供充电、换电,甚至是氢燃料补给。



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开始出现。2023年,国家电网与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合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综合能源站”,既有加油机,也有充电桩,同时配备休息区、便利店等功能。在一些试点城市,这种模式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另外,换电站的模式也在逐步推广。蔚来汽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超过2300座换电站,用户可以在几分钟内更换电池,比充电更加快捷。如果这一模式能够普及,那么传统的加油站或许可以被改造成换电站,而不是直接被淘汰。



当然,也有不少加油站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尤其是一些老旧、选址不佳的加油站,未来很可能会被拆除,变成停车场、商铺,甚至是住宅用地。对于加油站的经营者来说,如何在能源变革中找到新的出路,才是更现实的问题。

养路费由谁来承担?电价是否会涨?

一个现实问题是,过去几十年,燃油车的油价中包含了一部分养路费,而如果加油站减少、油车减少,这笔费用将由谁来承担?答案其实很简单——谁在路上跑,谁就承担成本。



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早期,为了鼓励车主购买新能源车,国家给予了各种政策支持,其中包括免除部分养路费、购置税减免等。但当新能源车成为主流时,这些政策的调整就是必然的。未来,随着电动汽车占比的提升,电价可能会上涨,充电成本也会逐步向燃油车看齐。

这种价格调整,不是对新能源车的“惩罚”,而是市场正常运作的结果。就像当年燃油车普及后,油价逐渐稳定并纳入税收体系一样,电动车也终将走向成熟,不再享受过度补贴,而是承担相应的道路维护成本。



石油真的会被彻底淘汰吗?

那么,是否意味着未来我们就完全不需要石油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虽然新能源车减少了汽油的需求,但石油本身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它的价值远不止燃油那么简单。

从塑料制品、化学纤维到医药、化工原料,石油在现代工业中的作用无可替代。例如,合成橡胶、润滑油、沥青、航空燃油等众多产品都离不开石油。即使交通领域逐渐电动化,航空、航运、重型机械等行业仍然需要大量的石油制品。



因此,石油的地位不会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兴起而彻底消失,它的消费重心只是从加油站转移到了工业制造领域。

时代的淘汰赛,才刚刚开始

当我们谈论加油站的消失,实际上是在谈论一个时代的终结。燃油车曾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而如今,它正面临新能源的挑战。在这场技术变革中,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够独善其身,加油站的减少,只是新能源崛起的一个缩影。

然而,这绝非意味着燃油车会全然绝迹。即便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期内,燃油车依旧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加油站的命运,并非简单的“被淘汰”,而更可能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它可能变成充电站、换电站,甚至是一个全新的能源供应中心。

正如当年人们不愿相信电话亭会消失,不愿相信胶卷相机会被智能手机取代,现在的燃油车主,也许仍然不愿接受加油站消失的事实。然而,科技的发展进程,绝不会因部分人的怀旧情愫而裹足不前。

未来五年,2万座加油站将消失。这是市场的选择,也是时代的必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