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研究”开题会暨课题研讨会在京举行。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所国际法所联合党委书记、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代表管理单位发言。他表示,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标识性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强调“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近年来,对外关系法、外国国家豁免法等一系列具有基础意义的重要涉外法律的出台和完善,不仅给我国法治体系赋予了新的元素,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学术界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在涉外法治方面长期耕耘、深入研究,成果丰硕、积淀深厚。“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研究”课题的启动,旨在进一步推动对涉外法治的体系化研究,推出兼具理论价值和操作价值的成果,为涉外法治建设贡献学术力量。

课题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所研究员刘小妹介绍,“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研究”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重大专项课题之一,课题计划以国际法理论为指导,把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的相互关系贯穿于研究过程之中,通过对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的内在联系与外在表现,分析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的定位,对发展完善我国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提出具体建议。

专家评议组认真听取课题组陈述,对课题的研究价值、分析框架、研究思路等予以肯定,并从不同视角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黄进表示,该课题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元点,以加强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为基点,对研究元点和基点的把握十分准确。结合涉外法治建设的相关特点,黄进对课题组提出建议。一是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涉外法治涵盖面广,贯通国内法、国际法,涉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应邀请多领域专家参与研究,以拓宽学术视野、深化研究内容。二是注重实证研究。可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把握涉外法治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为理论构建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强化比较研究。应借助比较方法,密切关注国外法治、国际动态、区域规则、国际规则等的变化,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四是细化研究成果运用,积极探索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和法律规范的策略与实施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杜焕芳认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核心在于“统筹”二字。课题组对以“二元论”为基础的统筹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理论进行扬弃,是一大创新。希望课题组从学理法理政理层面对这一重大命题进行研究阐释,推出具有原创性标识性意义的成果,为涉外法治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带来启发。

清华大学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负责人、长聘教授陈卫佐谈到,涉外法治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课题组在研究中要注意把握系统性和逻辑性,各类概念之间包含、并列、重合的界限需要辨析清楚。

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孔庆江表示,《决定》明确提出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主动承担此项课题,体现了国家队的使命担当。他建议课题组进一步明确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的具体内涵,在子课题的设计上注意平衡一般问题和具体问题,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教授左海聪认为,课题明确涉外法治的法律依据,其中不仅涉及国内法,也涉及国际法,视野开阔、依据准确,对相关研究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涉外法治特别是涉外经贸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彰显。希望课题组关注相关研究,分析制定“外汇管理法”“海外权益保护法”“海外投资法”的可行性,推动我国涉外法治进一步完善。

课题组成员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单位代表参会研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胡子轩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