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 严浩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领导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不懈探索实践,开辟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推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的唯一正确道路。人民法院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在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更要坚定自信、增强底气、保持定力,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切实履行审判职责,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阔步前行。

01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要牢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始终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正本清源、廓清迷雾。完善党对司法工作绝对领导的制度机制,坚决做到司法工作方向由党指引、司法工作基本原则由党确定、司法工作决策部署由党统领。自觉做到“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公正司法促进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司法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审判工作的衡量标准。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觉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司法,把司法审判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民生案、民生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不断提高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获得感,以公正司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要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切实担负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职责使命,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坚决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严格依照宪法法律履职尽责,促进法律统一正确适用。健全公正司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以公正司法助推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建设。

02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人民法院要把法治和德治统一于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司法实践之中,既坚守法治精神、维护法治权威,又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让法治与德治在司法领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法治观念,恪守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等法治原则,平等保护全体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全面准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法治对道德具有规范和保障作用。善于运用司法手段推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公正司法惩恶扬善功能,让诚信守法者受到褒扬,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引导全社会尊法守法、崇德向善。道德对法治具有支撑和滋养作用。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裁判,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滋养作用,兼顾国法天理人情,尊重人民群众朴素的公平正义观念,使人民群众更加信赖司法、信仰法治。司法裁判要肩负起引领法治进步、引领社会法治意识养成的使命,敢于善于作出更多体现时代要求、呼应人民期盼、引领法治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经典判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03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法治建设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刻理解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等错误观点,积极促推建设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体系。特别是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确保各项改革举措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切实把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巩固好、发展好。在法治领域做好“第二个结合”,是新征程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使命。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基因和文化根脉,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法治文明的蓬勃生机和永恒魅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灿烂的中华法治文明蕴含着宝贵的法治思想、法治理念,要从中不断汲取丰厚滋养,立足司法审判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内涵更加丰富、底蕴更加深厚、优势更加彰显。积极促进法治文明交流互鉴,善于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同时,坚决打破“法治化 = 西方化”的迷思,不搞“全盘西化”“全面移植”,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更要立足新时代司法审判实践,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司法话语体系,以促推良法善治的中国司法智慧、司法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法治中国建设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人民法院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坚定法治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忠诚履职尽责,严格公正司法,矢志不渝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书写党领导人民司法的新篇章。

本期封面及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3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61期

编辑/孙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