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周一)上午10:00,“安徽民政这五年”新闻发布会在省行政中心1号楼西127会议室举行,省民政厅厅长余向东,省民政厅副厅长张振粤,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勇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NEWS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民政厅厅长 余向东(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民政厅副厅长 张振粤(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民政厅副厅长 张勇(许梦宇 摄)
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
省民政厅厅长 余向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2019年第二十次全省民政会议以来,全省民政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民政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努力把民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推动民政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五年来,我们坚持为民爱民宗旨,兜底保障网络织密扎牢。410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4类群体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政治任务有力完成,106.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占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比例为22%;进入过渡期,306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淮北市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做法被中央改革办推介。社会救助质效不断提升,聚焦“救急难”,5年累计实施临时救助近55万人次,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12.7万人次,六安市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做法被民政部在全国推广;聚焦“优服务”,打造22家集“养治教康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型儿童福利机构,马鞍山市社会救助“一门受理、集中办理”改革在全省推广,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实现“跨省通办”。
五年来,我们坚持汇聚各方力量,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激发。持续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建立商协会发展“1+8”政策体系和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全省行业商协会从1941家增至3773家,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门类、各个层次的行业协会商会体系基本形成;社区社会组织超12.3万家,开展“共创平安”“共建共治共享”“文化铸魂”等系列主题活动,累计培训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超20.4万人次。完善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政策措施,为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积极培育慈善主体,慈善组织从285家增至442家,5年来累计募集款物104亿元;组织开展“安徽慈善奖”评选和发布,连续三年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鼓励慈善组织积极助力脱贫攻坚、救急救难等领域,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力推进福彩体制机制改革,累计销售福利彩票353亿元,筹集公益金109亿元。
五年来,我们坚持聚焦群众关切,为民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积极回应社会“养老焦虑”,率先在全国开展养老服务立法、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接续实施3个养老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形成居家社区机构、医养康、城乡、长三角4个“一体化”发展路径,推动养老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同步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70%,保障能力总体充裕。优化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实现“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涉外婚姻登记权限下放至16个地级市,国家和省级婚俗改革试验区取得积极成效;创新出台土地保障、林地备案两个公益性公墓用地突破性政策,推动公益性公墓实现市、县、乡全覆盖,逝者身后“一件事”办理工作有序推进;坚持党对行政区划工作的全面领导,启动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地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持夯实发展基础,部门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创新建立民政“六学”机制【党员干部自学、中心组领学、大讲堂讲学、党支部带学、教育基地践学、党员间比学】,扎实开展党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政治机关意识教育持续强化。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实施富有民政特色的铸魂、强基、清风、阳光、护航“五大工程”,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拓展。设立安徽民政学院、安徽民政开放学院,出台养老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若干政策,人才支撑更加有力。推进民政法治化、信息化、标准化、项目化建设,新时代民政工作更加规范专业。有力落实“三管三必须”职责,民政系统运行始终安全有序。奋进“全国民政走前列、省直机关争一流”目标,创新争先、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民政形象不断提升,省民政厅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部门”。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瞄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推动民政事业发展。近期,省政府将召开第二十一次全省民政会议,系统部署未来五年民政重点工作。全省民政系统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不断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完善“四个体系”,坚定抓好“两个着力”,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推动民政工作迈上新台阶,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民政力量。
答记者问
安徽日报记者
本轮机构改革将组织拟订并协调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等职责划入民政部门。请问我省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方面有何考虑?
余向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论述,顺应职责转变,增强老龄委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同,建立健全职责清晰、科学规范、高效运转的老龄工作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聚焦需求端、事业端、产业端、金融端、社会端等重点环节统筹发力,更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助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会同省老龄委成员单位,积极推动适度提高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医疗保险等水平,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实施步伐。
二是牵头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居家社区机构、医养康、城乡、长三角4个“一体化”的思路系统推进、久久为功。抓好400个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依托机构服务社区、辐射居家;突出失能失智老年人刚需群体,全力优化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下大力气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有效落实我省农村养老“1+2”政策;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推进沪苏浙皖养老服务政策协同、沪皖共建广德康养基地等工作。
三是助力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深化医康养结合,推动医康养资源相互配套、有效衔接;持续推动老龄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四是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深入开展宣传引导,广泛组织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积极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让广大老年人感受到我省老龄工作的新气象、新成果!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请问我省在推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张振粤
目前我省有4.4万家社会组织,覆盖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具体一点说,有各类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2.5万家,近2万家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比如民办学校、民办医院等,有200余家是基金会,全省社会组织从业人员42.3万人,年度总收入375.6亿元、总支出366亿元。全省广大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开展慈善和志愿活动、推动行业自律、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等方式,广泛参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一是优化政策供给。坚持行业协会商会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改革方向,以省委、省政府“两办”文件形式出台《关于更好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三地一区”建设和“双招双引”中作用的意见》,会同相关部门印发8项配套政策,构建符合安徽实际、富有安徽特色的“1+8”政策体系。
二是深化简政放权。精简社会组织年检报告书,会同省工商联、省科协、省社科联等主管社会组织较多的业务主管单位实行网上“并联审核”“一网办理”;对十大新兴产业领域成立行业协会商会,实行“上门服务”“容缺受理”;探索行业协会商会成立登记时主动函询行业管理部门意见,社会组织变更住所、活动资金和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等事项实现“即来即办”,18项社会组织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全省一单”。
三是强化实践探索。改革等级评估制度,减轻社会组织填报负担,进一步压紧压实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责任。创新年检“免检”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直接由登记管理机关下达“合格”结论,相关做法得到服务对象充分肯定。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深化社会组织领域改革,推动社会组织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走出一条符合安徽省情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
香港卫视记者
请问围绕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张勇
保障基本民生、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是各级民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省社会救助工作以改革创新推动发展,突出制度体系建设和工作机制创新,推动从基本生活救助向专项救助、从单一救助向综合救助、从常态化救助向急难救助不断拓展,为困难群众筑起了一道兜底保障安全网。下一步,我们将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健全分层分类“大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不断提质增效,努力在兜牢民生底线上有新提升。
一是推动保障水平再提升。严格落实我省已建立的4类困难群体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有效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加大临时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力度,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强化残疾人服务保障。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二是推动保障能力再强化。深入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改革,深化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推广“困有所扶”集成改革,实现对小百分比的困难群体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百分百保障。特别是“衔接并轨”试点,今年要扩大试点深度和覆盖广度,推动民政的兜底救助政策和农业农村部门的防止返贫帮扶政策有效衔接、相互赋能。
三是推动保障内容再丰富。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物质+服务”格局,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拓展,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救助需求;发挥“救急难”互助社作用,推动慈善帮扶与政府救助相衔接,更好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中安在线记者
请介绍一下我省慈善事业发展情况,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张振粤
新时代新征程,慈善被赋予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助力共同富裕的新使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慈善组织442家,年均接收捐赠20亿元,连续3年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累计募集善款2.4亿元。涌现“墨子量子奖”“张海银种业促进奖”等助力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的慈善品牌。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建立完善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衔接工作机制,发布建设社区公益慈善发展新生态行动方案(2024—2026年),积极培育各类慈善组织,推动激励优惠政策落实。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依托省外安徽商会等建立慈善工作联络站引导省外慈善力量积极参与安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创新建立省外慈善工作联络站75个,引入慈善资金3000余万元。
二是培育慈善人才。“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培养本土化、专业型、复合型慈善实务人才,在扶弱济困、乡村振兴、社会救助、基层治理服务等方面主动作为。与长三角地区慈善组织合作培养慈善高端人才,累计培育26名慈善领军人才;与安徽开放大学等合作开展“安徽慈善课堂”网络公开课。
三是完善监管机制。在全国首创前置指导、全面监测、重点检查、关键突破“四位一体”的慈善组织监管体系,创新编制《慈善组织年度报告填报指引》《安徽省慈善组织年报审查细则》,省市县联动对慈善组织公开募捐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目前,我省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率、年度报告率均居全国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新修改的慈善法,积极弘扬慈善文化,大力培育慈善主体,努力壮大慈善力量,积极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监管,不断加强慈善组织规范管理,推动全省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
针对婚姻、殡葬、残疾人等专项社会事务,省民政厅有哪些提升服务的举措?
张勇
社会事务关系千家万户,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持续深化民政社会事务领域改革创新,努力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不断提升社会事务各方面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聚力“逝有所安”,持续加强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更好坚持殡葬行业公益属性,维护服务市场良好秩序;深入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倡导丧事简办、杜绝大操大办;通过科技赋能、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强化监督等手段,推动公民“身后事”实现一站式办理,更好满足群众基本丧葬服务需求。
二是聚焦“皖美幸福”,加强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完善婚姻登记政策法规,扎实推进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更好满足群众就近就便办理婚姻登记的现实需求;深入推进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倡导喜事新办简办,引导树立新时代文明和谐婚俗新风;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提升辅导质效,助力和谐婚姻家庭建设和人口高质量发展。
三是聚能“扶残助困”,深化残疾人两项补贴申领“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强化主动服务,完善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更好落实残疾人补贴政策;健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优化转介服务衔接工作机制;推进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加强规范管理、安全管理,推动构建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残疾人福利体系,努力提升残疾群体福祉。
中国新闻社记者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请问结合《意见》贯彻落实,我省下一步在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推进举措?
余向东
养老服务事关千家万户,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实事。此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的重要举措。《意见》围绕健全三级服务网络、贯通三类服务形态、构建三方协同机制、强化五项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为我省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下一步,省民政厅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立足我省实际,抓好《意见》贯彻落实,积极构建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建立多方协同工作机制。养老服务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统筹推进。省民政厅作为养老服务牵头部门,将持续推动各地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机制。
二是健全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探索推进“建中心带站点进家庭”的服务模式获得民政部充分肯定。下一步,将重点优化提升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功能,强化县级平台的服务示范、行业指导、应急救助、资源协调等作用,统筹推进县域内资源利用、供需衔接;加强乡镇(街道)中心在政策咨询、服务转介、资源链接方面的枢纽作用,促进乡镇层面养老服务资源联动;推进村(社区)服务设施站点建设,打造家门口的服务站。通过接续努力,在县域范围内推动各级养老服务设施上下贯通、衔接互动、连点成网。
三是贯通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居家方面,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持续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开展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六助”服务,夯实居家养老基础。社区方面,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完善“三区一平台”功能,为周边老年人提供专业照护、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等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机构方面,推进养老机构分类改革,调整完善养老机构结构,分类发展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场型养老机构,促进医养结合,推动养老机构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
四是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向农村覆盖,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去年,我们制定出台了农村养老服务“1+2”文件,获评民政部优秀政策创制案例,明确了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工作思路。下一步,将结合《意见》贯彻落实,重点推进农村敬老院分类管理,推动农村敬老院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再试点建设750个,打造互助自助平台;发展互助性养老服务,健全农村留守、高龄、失能、残疾等老年人探访关爱和应急救援服务机制。
五是加快发展养老产业。树立“管行业也要管产业”意识,在布局银发经济、加快产业破题上担当作为,拿出发展养老金融、培育居家“上门经济”、做足康养文章、引导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等务实举措,持续优化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供给。
六是完善养老服务要素保障。在设施供给方面,着力探索利用闲置资源改建养老服务设施的有效途径;在人才供给方面,督促各地落实人才支持政策,加强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和激励保障;在金融支持方面,探索符合养老服务行业特点的融资模式,降低融资成本;在老年人支付能力方面,积极推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优化老年人补贴政策。
我们将按照《意见》部署,用心用情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接续构建养老服务网络,努力让全省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责编| 袁丹丹编辑| 吴瑶
主办单位| 安徽省网信办、省政府新闻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安徽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