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际芭蕾舞艺术家谭元元担任艺术总监的舞剧《白蛇》在经过两年的精心打磨后,前天在苏州狮山大剧院开启预演。



谭元元表示:“如果说19岁演《天鹅湖》,23岁演《吉赛尔》,35岁演《小美人鱼》是我舞蹈生涯的三个重要节点,那么《白蛇》就是第四个。这是一段不断进化、创意闪耀的旅程,让我们都遇见了更加理想状态的自我。”



作为上海大剧院“东方舞台美学”系列的创新之作,《白蛇》2.0版在保留原有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其走向国际舞台做好准备。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透露:“2月28日至3月2日,舞剧《白蛇》在上海大剧院首演,并计划于7月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举行海外首演,让世界看到东方舞台美学意境和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中国故事。”

融汇古今 环环相扣

01.



舞剧《白蛇》共分“梦蛇”“化蛇”两幕,以惊蛰、谷雨、芒种、端午、中秋等节气和佳节命名分幕场次,暗合角色命运起伏,赋予舞剧东方自然哲学的特质。

舞台上,视觉与听觉语汇无不融汇古今,环环相扣,以“东方舞台美学”为核心,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世界性艺术语言。

延续首轮演出对传统故事的颠覆性解构,导演周可、编剧罗周在舞剧《白蛇》2.0版中引发思考——



曾经困住白蛇的那座雷峰塔是不是真的倒掉了?它有没有换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存在?

在舞剧《白蛇》中,白素贞通过一次次“斗法”在抉择中成长。最后,她拥抱小青,如同拥抱了真我。



苏州预演场,美国辛辛那提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刘思睿、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主要演员孙佳勇搭档出演“白素贞/妻子”与“许仙/丈夫”,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王念慈、苏海陆,戏外伉俪演绎“小青”与“法海/心理医生”。

之后的上海站演出,“水月”组将与“巳意”组交替上场。辽宁芭蕾舞团首席主演敖定雯、上海歌剧院舞剧团首席演员谭一梅、上海歌剧院舞剧团首席演员宋雨三位老卡司将再度合作,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张晋浩也将回归。



多元舞种 无界对话

02.

舞蹈编排上,《白蛇》实现了跨舞种的无界对话,以芭蕾舞的克制优雅展现“妻子/白素贞”与“丈夫/许仙”的社会规训,以古典舞的灵动流畅诠释“小青”与“法海/心理医生”的对抗。青年编舞家王培先说:“我希望在舞剧2.0版本中,能将多舞种‘食材’融合成一道佳肴,形成独属于《白蛇》的风格特点和审美样式。”



音乐是舞剧的灵魂。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担纲以“节气”为灵感,将传统民乐与西洋乐器、电子音效相结合,为作品注入了自然节律。风格化的音乐烘托人物性格:心理医生出场时,背景音乐隐含“嘀嗒嘀嗒”之声,呼应“催眠”情节;切换到法海身份,音乐则融以佛法音乐元素,增强观众对其身份的记忆点。他表示:“每一次创作都是全新的启航,我们希望通过音乐烘托人物性格,同时让观众感受到中西音乐融合的魅力。”



舞美设计由高广健、萧丽河和丰江舟组成的“梦之队”操刀,以“大钟”“方圆”等视觉符号呈现空间变换和角色内心。萧丽河总结道:“《白蛇》不断修改,在迂回曲折中前进,就像蛇的形态,一次次蜕变。”丰江舟则表示,他为《白蛇》做的多媒体是“收敛”风格,以契合整体空间的审美。



此次苏州预演是舞剧《白蛇》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

上海大剧院与苏州高新文旅集团的合作,不仅实现了剧目孵化、预演与首演的无缝衔接,也为沪苏两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范例。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朱渊

图片:主办方提供,部分源自网络

编辑:小开

©新民晚报文化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