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4)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2版刊 发

江津作家施迎合作品

一弯清水绕几江(读城)

描写近年来江津大力保护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如今呈现出一副 鱼翔浅底

水鸟翱翔的美好画面

一弯清水绕几江(读城)

■施迎合

闲时浏览网页,偶见一朋友在朋友圈发文:“不只在杭州西湖能见鱼儿戏水,在我们江津长江之畔也能看鱼儿结伴畅游……”闻讯,我即起身奔向长江几江河岸。

果真,在江津长江鲤鱼石水岸,只见一尾尾大小不一的鱼儿成群结队欢游在青绿的江水里,时而高高蹦出水面,飞溅起朵朵浪花;时而摆尾嬉水,划出一道道银白的涟漪。围观者不时发出一阵阵惊叹:“啊!好肥好可爱的长江鱼哦,好美好壮观的江上风景……”


▲青绿长江水环绕着江津城 贺宝胜 摄

我的家乡重庆江津,是巴蜀古邑,长江要津。清代《蜀水经》这样描绘长江江津段景致:“邑聚横前,万屋鳞列,大江从西来,委宛曲折,在烟波杳霭间,清绝不可名状……”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横贯江州127公里,江水弯弯流过江津城,折出一个大大的“几”字,故人称长江江津段为“几江”,古往今来,这个名字也成了江津的代名词。

我自幼生长在几江河畔。孩童时,我喜欢邀约一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娃儿们到长江边玩耍。那时的长江水岸杂草丛生、鹅卵石遍地,是荒无人烟的野河滩,一不小心就会深陷泥潭。其时我虽年幼,可心里却期盼着碧绿的草地、清幽的河滩。

1992年,江津撤县设市,当地政府致力于治理几江河岸,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山水园林新江津”的滨江路工程上马,经过二十多年,建成了一条长20余公里、宽40米、另有30余米宽绿化带,集防洪、休闲、旅游、城市建设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城市新景观大道。这条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路”和“江津外滩”的滨江路不仅彻底改变了江津城市面貌,也成了市民休闲锻炼、观光旅游的最佳绿化风景带。

清晨霞光喷彩时分,我沐浴着爽爽的清风行走在四季景象清明的滨江路上,在惬意品味“莺歌蝶舞韶光长”之时,举目眺望奔流的长江水,眼中总会流出几分难以掩藏的失望,因为那浪花叠涌的江水是浑浊的,特别是一场大雨过后,泛黄的江水裹挟着泥沙、野草、树枝等翻滚着流过。每每这时我就想,要是那江水又清又绿该有多好啊!我想这不只是我的愿望,也是所有江津人的期盼。

多年后的某一天,同样是清晨的滨江路上,面对的依然是长江,我突然发现,这江变清、变绿了,像一条长长的绸缎,在喷薄朝阳的映照下闪着粼光缓缓流淌,不仅不见一丁点杂物,偶尔还有几尾鱼儿逐浪翻腾,几只白鹭击水欢歌……同行的路人忍不住赞叹:这是流过我们家门口的江哇,是家乡人喜欢的江!

行走到长江米邦沱码头时,我碰上了难得一见的场景:一辆满载珍稀鱼种的运鱼车缓缓停靠在长江边,随着一声放鱼的号令,放流的通道随之开启,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鱼儿顺着鱼槽滑入长江,其中还有胭脂鱼、岩原鲤、长江鲟等珍稀鱼类……见此场景,我抑制不住兴奋,上前和现场的区水利和渔业部门工作人员攀谈起来。

重庆江津水域是国务院办公厅批准设立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的长江几江段全长11.1公里,有鱼类产卵场2处,主要栖息的珍稀鱼类有长江鲟、胭脂鱼等。为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近年来,江津区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针对以前长江江津段消落带存在的乱搭乱建、非法种植养殖、非法采砂和砂石堆场等问题,结合长江江津段岸线特点和河道管护要求,采取生态措施,狠抓源头治理,对长江岸线进行修复整形、补植复绿,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已修复长江自然河滩约3000亩,修复河岸线20余公里。同时织密专管与群防网络。2024年9月,江津区建成了长江重庆段首个基层珍稀特有鱼类巡护站——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几江巡护站,利用“重庆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沿江全覆盖超高清监控探头、无人机等终端,实现24小时自动对非法捕捞垂钓进行智能识别、预警、跟踪、取证,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测网络,实现了长江护鱼网格治理、数字赋能……

“你看嘛,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站在江边就能看到鱼。过去,一些珍稀鱼类很难看到,现在明显多起来了,鱼翔浅底、水鸟翱翔变成了寻常风景。江津还成了鸟类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吸引中华秋沙鸭、红嘴鸥、斑头雁等珍稀鸟类在此栖息……”一旁的巡护队员小曹乐呵呵地指着长江介绍。

“江水几弯绕,流过我家门,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江津……”我脑海中萦绕着这首赞美家乡风景的歌曲,看着眼前清亮亮的弯弯几江,我行走的脚步顿时轻盈欢快起来,心中舒卷的尽是碧水东流的烂漫江山画卷……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李婉龄 编审:吴 刚

值班副总编辑:贺宝胜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