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0年11月,浙江奉化的两组双拖渔船出海捕鱼。
然而谁也没想到,一网下去,渔船主竟捕获了1500多斤野生大黄鱼!
要知道这种野生的大黄鱼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数量都不怎么多,以至于它很是珍贵,价格也比较高,每斤能卖到600元左右。
渔船主非常开心,在海上呆了2天之后,他带着这些被捕获的野生大黄鱼回到了码头。
当渔船稳稳停住,一箱箱装满东海野生大黄鱼的鱼箱顺着滑板,被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搬上码头。
渔船主表示自己在海上从事捕鱼工作20多年,如此大规模且个体硕大的野生大黄鱼捕获,还是头一遭。
平时在海上呆上几天,一网里面顶多也就能有一两箱,少的时候可能就勉强能抓上来一两条。
而这一次一网下去就捕捞上来600多条,装了整整50多箱。
如果按照市场价值算,那么这一网鱼大概能卖上8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
这批大黄鱼个头还不小,每条重量在2 - 4斤,当然,不同大小的鱼价格是不一样的,所以工人还需要按照体重将它们称重分装。
这批罕见的野生大黄鱼一上岸,就被一名渔商收购走了,很显然这大黄鱼在市场上的地位也相当不一般。
那么大黄鱼究竟是什么鱼,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
«——【·备受欢迎的大黄鱼·】——»
大黄鱼是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海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在渔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的身体呈金黄色,背鳍和臀鳍的鳍条基部三分之二以上被小圆鳞,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有一深凹。
大黄鱼喜欢栖息在水深60米以内的中下层海域,它们喜欢吃小鱼、虾类、蟹类、贝类小型生物,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
大黄鱼具有明显的洄游习性,繁殖季节到来之后会集群游向近海产卵,产卵后又分散在沿岸索饵,冬季则游向较深海域越冬。
繁殖期时,大黄鱼会选择在河口附近的浅海区域产卵,这些地方水温适宜,食物丰富,有利于鱼卵的孵化和幼鱼的生长。
一条成熟的雌性大黄鱼一次可产卵数万粒甚至数十万粒。
此外,大黄鱼不仅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在食用价值上备受推崇;
而且在药用价值方面,其鳔可干制成名贵的中药材 “鱼鳔胶珠”,药效不错。
此外,由于大黄鱼的稀有性和独特风味,在市场上价格不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然而,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东海渔业资源逐渐枯竭,带鱼、黄鱼、鲳鱼等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萎缩。
大黄鱼的数量也急剧减少,这背后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
比如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过度捕捞。
随着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捕捞工具和手段日益先进,捕捞强度远远超过了大黄鱼的自然繁殖和生长速度。
大量的幼鱼在还未长大成熟、繁殖后代之前就被捕获,严重破坏了大黄鱼的种群结构和繁殖能力。
同时,海洋环境污染也对大黄鱼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大量排入海洋,使得海水水质恶化,大黄鱼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鱼卵的孵化率降低,幼鱼的成活率也大幅下降。
此外,一些不合理的海洋工程建设,如填海造陆、港口建设等,破坏了大黄鱼的洄游通道和产卵场,进一步压缩了它们的生存空间。
为了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施东海伏季休渔制度,2020 年已经是东海伏季休渔的第26个年头。
这一制度规定在每年的特定时间段内,禁止所有渔船在特定海域捕捞任何水生生物,留给它们足够的时间繁殖、生长。
通过多年的休渔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
加上一系列严格的渔业管理措施,如控制捕捞强度、打击非法捕捞、开展增殖放流等,使得大黄鱼等渔业资源逐渐有了恢复的迹象。
自2020年第一批渔船开捕以来,渔民们纷纷表示鱼多了,像这次浙江奉化渔民捕获大量野生大黄鱼的情况,就是海洋生态资源恢复的有力证明。
增殖放流工作向海洋中投放了大量的大黄鱼鱼苗,这些鱼苗在适宜的环境中逐渐长大、繁殖,补充了大黄鱼的种群数量。
而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海水水质逐渐改善,为大黄鱼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此次浙江渔民一网捞起价值近百万的野生大黄鱼,不仅是一次令人惊喜的渔业丰收,更是我国多年来坚持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管理取得成效的生动体现。
它让我们看到了海洋生态恢复的希望,也提醒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渔业之路,守护好这片蓝色家园,让海洋中的生物资源能够生生不息,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祉。
未来,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渔业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相信会有更多这样的丰收场景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海洋也将回馈给我们更加丰富的宝藏。
参考:
光明网《渔民一网下去捕获1500多斤野生大黄鱼 价值近百万》20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