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码头
盐运兴衰见证者
关外码头位于自贡市自流井区釜溪河畔,是指釜溪河流经王爷庙至水涯居后又延伸到东兴寺的一段河岸,绵延约1.5公里。这里是自贡井盐水路运输的起点,即盐载放验的起点码头。历届盐务部门都在此设立运、销、税收或缉私部门,并设有中转仓库,盐载在此查验放行,故称为关卡,称码头为关外码头。极盛之时,停靠船只多达八九百只,橹帆林立,极为壮观。
20世纪40年代关外码头水涯居盐仓坝正在等待装货的盐船(孙明经 摄)
关外码头是短途集运装盐的码头,也是橹、驳船换船转载的码头,每天在此集聚的搬运、装卸、车驮及橹、驳船驾驶人员达三四千人。沿釜溪河下行,从王爷庙到北苑,从解放桥到东兴寺,道路两边遍布酒店、茶肆、餐馆、旅社,人来车往,热闹非凡,最多的时候达二百六七十家。从清雍正年间到清末,关外码头年吞吐量均保持在2.5万~3.5万吨,民国时期达18万~20万吨,为全市之最。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南京等沿海城市相继沦陷,作为西南抗战后方的自贡,责无旁贷支援前线,井盐产、运、销量大幅增长,关外码头吞吐量也一度达到37万吨。抗战期间,自贡人民支援抗日的献金运动闻名全国,1943年和1944年,著名抗日将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将军两度来市宣传动员抗日捐款,自贡人民热情响应,纷纷解囊,仅有22万人的自贡,献金竟多达1.3亿元。冯玉祥将军深为自贡人民的抗日热情所感动,亲笔题字“还我河山”,以鼓舞民众的抗日热情。题字被镌刻在关外码头附近的岩石上,历经风雨,见证了关外码头兴衰的历史,讴歌了自贡人民为民族抗战慷慨奉献的家国情怀。
铁路运输飞速发展,盐运结构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大量外运原盐改走铁路和公路,水路运盐逐年减少,全市主要的生产及生活物资也都弃水走路,只有水涯居和张家沱两个码头仍保留功能。随着城市建设需要,码头周边的商家纷纷转向,棚户逐渐拆除,曾经繁华一时的关外码头热闹不再,并逐步停止使用,如今已被改建成沿河公园。
2019年,釜溪河5.3公里城区段被打造为“夜游釜溪”井盐文化水路旅游客运特色航线。
关外码头旧址水涯居已建成沿河公园(朱江摄于2024年)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自贡方志(据《古盐水韵》)
供稿:自贡市交通运输局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