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君启金节(舟节) 安徽博物院藏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其独有的磅礴气势和源远流长,孕育了璀璨的长江水文化。日前,聚焦长江水文化的“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在湖北省三峡工程博物馆举办。作为以系统视角呈现长江水文化的专题展览,展览不仅汇聚了长江流域49家文博机构的202件(套)珍贵文物,更以创新的策展理念和沉浸式空间设计,向观众展现了一条“活着的长江”。
从策展到展陈:
解码长江文化基因
长江之水自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奔腾而下,穿越崇山峻岭,滋养着广袤的中华大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江两岸人民在用水、治水、护水等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长江水文化。“长江水文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水利工程或生活遗迹,更包含精神信仰、艺术创作和制度智慧。”展览策展人之一、四川博物院研究馆员任卓说。
“大江东去”展览是一次跨地域、跨机构的合作尝试。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四川博物院、三峡工程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破地域限制,共同参与策划、设计与实施,汇聚了来自49家文博机构的重要文物,彰显了长江文化的整体性、连贯性与流动性,让展览得以在内容、形式与空间上实现了统一与和谐。“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更为文博行业探索了资源共享与文化传承的新路径。”任卓说。
展览立足长江流域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聚焦于长江水文化的多个维度,以时间为主线、以与长江水密切相关的几大要素为副线进行展线编排,分为“江孕·万物”“江润·中华”“江启·文韵”“水利·千秋”4个部分,通过珍贵的文物和丰富的史料,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长江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任卓介绍,展览名称取自苏轼名句“大江东去”,既体现了长江水的磅礴气势和源远流长,又将这一文化意象与展览相结合,便于记忆和传播。
在展陈方面,弧形展墙如江水蜿蜒,湖蓝色光影在地面流淌,观众仿佛乘舟而行。文物陈列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布局,转而以文物主题组团的形式呈现。例如,在“江孕·万物”部分,碳化稻谷、骨耜与带锅巴的陶片被组合展示,从耕种、收割到烹饪,完整还原长江先民的饮食链条。
从生产到生活:
万物滋养与航运智慧
除了从自然视角展示长江的水文环境、地理地貌、生态知识外,长江流域稻作文明的发展是“江孕·万物”部分的重要展示内容,这是早期中国社会基本经济生活方式和稳定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浙江井头山遗址和良渚古城遗址的碳化稻谷实物标本,以及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骨耜、陶器、带锅巴的陶片等文物,生动展现了稻作文明的发展历史。
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等在交融中发展,形成独特的长江流域文化。青海省博物馆藏的条纹彩陶靴、安徽博物院藏的鄂君启金节(舟节,水上通行凭证)以及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瓿等文物,展现了长江流域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因水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是“江润·中华”部分的表达重点。干栏式建筑模型、长沙窑诗文瓷壶、古代舟船工具等展品,生动呈现了长江先民“饭稻羹鱼”的农耕传统和“因水而兴”的航运智慧。湖南博物院藏的“小水通大河”长沙窑诗文瓷壶壶身诗文记载了唐代长江水运的繁荣景象,印证了长江作为东西交通动脉的历史角色,现场还通过老照片再现了纤夫拉船过三峡的艰险场景,让观众直观感受长江航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从赏水到护水:
江启文韵与水利千秋
长江的壮美不仅滋养物质文明,更孕育了独特的精神世界。长江以其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致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历代文人墨客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到入海口的浩渺无垠,长江沿线的山川形胜、风土人情,在诗人的笔下化作流传千古的优美诗篇,在画家的丹青中凝固成了永恒的视觉华章。
在“江启·文韵”部分,故宫博物院藏吴伟绘《长江万里图》、辽宁省博物馆藏明人绘《长江万里图》《江山万里图》、福建博物院藏文徵明行书《赤壁赋》册等珍贵展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结晶,更是长江诗性文化的生动写照,承载着中华民族对长江的深情眷恋和对自然、生命与生活的思考。
如今,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进程中,长江又肩负起新的伟大使命。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长江经济带到长三角一体化,从“一带一路”交汇地到生态文明先行区,长江水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明交流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水利·千秋”部分展示了自古以来利用水资源、改造水环境、依水构筑生存家园的智慧和技术传承,以长江流域的治水、灌溉等水利工具、工程等内容,阐释了长江水文化的时代价值。同时,展览还展示了长江对世界具有重要的经济、交通、水资源供给、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义。
三峡工程博物馆馆长高飞说:“展览不仅是对长江水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展示,更是对其传承与创新的有益探索,希望通过展览激发更多人对长江水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策展人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词句穿越千年,在展览中获得了新的诠释。当观众站在《长江万里图》前,或凝视三星堆青铜器的神秘纹路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这场展览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告诉人们:长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母亲河,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它的奔流不息,恰似文化传承的永恒脉搏。
“大江东去”的策展之旅,不仅是一次对长江水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展示,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致敬与传承。策展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长江水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韵味。从长江的源头到入海口,从古代文明到现代发展,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长江对中华民族的滋养与启迪。我们精心设计了展览的内容框架,力求将长江水文化的多个维度全面呈现给观众,让大家参观过程中,感受长江的壮阔与柔美、领略长江文化的深厚与璀璨。(任 卓)
2025年2月24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一条“活着的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