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文物的回归,是当下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热点话题。2023年《逃离大英博物馆》短片和圆明园7根石柱的回归在年轻人中间影响广泛,由此引发了全社会对流散文物相关题材的关注。
2023年底,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完成了《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数据库建设》课题,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对国内外的三山五园流散文物进行了多源信息收集、精细化分类整理、数字资源转化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以三维扫描、倾斜摄影测量、照片建模等技术手段,多维度、高精度地还原与再现了三山五园部分流散文物本来的面貌,并同步设计打造了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数字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的师生对目前能够采集到数据的国内外三山五园流散文物进行了分类归纳整理,一期初步形成7大类、70组以上的文物模型数据成果上线(金属器(铁器、铜器、珐琅器),石刻类,玉器类,琉璃构件、瓷器类、文具类(笔墨纸砚)、印玺类)。
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模型数据成果——金属类
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模型数据成果——石刻类
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模型数据成果——琉璃构建类
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模型数据成果——玉器类,瓷器类,文具类,印玺类
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模型数据成果——金瓯永固杯
具体到数字复原流散文物的分布地点,境外包含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法国枫丹白露、台北故宫等;国内有北京、苏州等地。其中北京的流散文物又分布在故宫、国博、首博、石刻博物馆、保利博物馆、中山公园,颐和园,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地,还有一些在寺庙、宾馆、宅邸或私人藏家手中。
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数字博物馆是流散文物模型数据库的应用之一:VR版虚拟文物展览和网页版小程序同时上线,扫码进入小程序,除了可以把玩文物模型,还可以观看相关文物知识介绍。
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数字展厅
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数字展厅内景
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数据库可以为相关文创开发提供大量素材:流散文物的类型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用于文创的素材极为丰富;而且通过不同类型文创产品的设计,可以讲述每一件流散文物背后的故事:
一,体现流散文物原貌形象的展示和文创:
如圆明园铜胎掐丝珐琅麒麟,原本是一对麒麟,均为圆明园内的香薰陈设。咸丰十年(1860年)被法军士兵掠夺流散海外,其中一只被法军总指挥蒙托邦先给法国宫廷,被王后欧仁妮视其为枕边之物。1863年欧仁妮王后下令将掠夺自圆明园的珍宝送至枫丹白露宫集中陈设,直至2015年3月1日,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中国馆失窃,此只铜胎掐丝珐琅麒麟及其余多件珍宝一同遗失,至今下落不明。万幸的是另外一只铜胎掐丝珐琅麒麟如今保存于台湾省,为周海圣先生的藏品。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根据资料复原的珐琅麒麟,栩栩如生再现了文物原来的样貌。
铜胎掐丝珐琅麒麟数字复原模型
铜胎掐丝珐琅麒麟数字复原模型
铜凤试风旗,原为一种测定风向的装置,与现在的气象风向标类似。根据档案记载,在三山五园中发现五处均有安设,其中圆明园四处为圆明园万方安和十字亭、慈云普护自鸣钟、蓬岛瑶台门殿、方壶胜境宜春殿;静宜园一处为知时亭。如今这些试风旗下落不明,或许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根据清宫绘画及档案资料数字复原了铜凤试风旗数字模型,并将其作为三山五园流散文物的吉祥物导游凤凰“小圆”出现在数字博物馆展厅中。
铜凤试风旗数字复原模型
圆明园万方安和铜凤试风旗数字复原模型
圆明园慈云普护数字复原模型
,钟楼顶部有铜凤试风旗
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根据历史照片和绘画复原的圆明园正觉寺文殊造像,已由民间工匠雕刻成为木质雕像,并于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在三山五园艺术中心的圆明园研究成果展上展出。
圆明园正觉寺文殊造像复原,木质雕像
香山静宜园的流散文物印玺,也开发成为香山公园文创徽章。
另外,流散文物原属地与流散地进行联名文创开发,拓展相关文创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文创知名度也是一个可行的思路:如圆明园可与国家博物馆合作河清海晏尊文创,可与颐和园合作铜麒麟文创,可与北京大学合作圆明园石麒麟和翻尾石鱼文创等。
现存于圆明园展览馆的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石鱼和现存于北大未名湖的圆明园西洋楼谐奇趣石鱼,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也将其设计成文创,今年暑期即将在圆明园面市。
另外,圆明园大水法冰箱贴和雪糕等,也都是基于文物数字复原衍生出来的文创产品。
二,将二维文物转化为三维数字空间并进行应用: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基于二维绘画、样式雷图、文献档案、历史照片和清代官式建筑营造则例及工程做法研究,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现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流散文物《圆明园四十景图》进行三维空间数字复原,在数字空间中重建圆明园四十景,并通过大空间沉浸式体验、机械臂展示及AI游客打卡拍照系统等方式进行应用。曾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海淀展区和北京市海淀区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圆明.交融—圆明园研究成果展》中展出的圆明园四十景机械臂装置表演,都是当时展览中最为吸睛的亮点:通过传感器融合技术,将圆明园四十景数字复原影像与机械臂控制的液晶屏舞蹈动作融合联动,运用创新科技手段来展示传统园林之美,实现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另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圆明园四十景AI古装美颜打卡拍照系统,把游客看不懂的遗址复原为盛期的园林景象作为照相背景,通过AI技术让参观者能身着古装与圆明园四十景拍照合影,为参观者带来科技感满满的参观体验和获得感。
三,赋予文物原型以当代艺术概念,创作新文创艺术品:
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将流散文物中的假山石、石狮子等造型进行艺术转化,发掘其艺术属性,运用不锈钢材料制作、转化为具有当代艺术概念的艺术品。
四,延伸为大体量的装置艺术:
以龙为主题的流散文物,典型如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藏一对圆明园铜雕龙。
圆明园铜雕龙数字复原模型
基于对其进行解读与延伸创作,中央美院圆明园研究中心的装置艺术家孙世前创作了名为《长城龙.崛起》动态可变形的大型机甲装置,长20米,能够实现从长城到龙的变形,已于龙年春节在圆明园南广场展出,展现海淀龙年新春的科技+传统文化特色,引起了广大游客的浓厚兴趣。
《长城龙.崛起》装置
总之,三山五园流散文物的呈现与应用方式很多,除了作为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展品和线下展览的展品,还可以作为艺术品、文创品和数字媒体艺术出现。期待三山五园流散文物的文创应用,能讲出更多中国故事,让更多人带回家!
作者:吴晓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学科博导,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遗产数字传承学术带头人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