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过魏县中医院的窗棂,洒在案头堆叠的《黄帝内经》上。张怀印轻抚泛黄的扉页,指尖仿佛触碰到了四十年前跟随祖父学医时的晨露。从青涩学子到河北省名中医,从乡村诊所到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这位手捧岐黄之术的"当代华佗",用半生时光在燕赵大地上书写着中医传承与创新的动人诗篇。
一、经典为根:在守正中开新篇
在张怀印的书房里,三百余册中医典籍按朝代整齐排列,《伤寒论》的批注旁留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1982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的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传承之路——白天坐诊把脉开方,夜晚研读现代医学文献。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治学态度,让他在传统中医的深厚土壤中培育出创新的枝芽。
面对中风偏瘫这一世界医学难题,他带领团队历时七年开展临床研究。将针灸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独创"三步九法"康复体系,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率提高至87%。2015年,这项成果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论文被SCI期刊收录。当国家神经康复专家们参观他的康复中心时,看着患者在中药熏蒸配合电针治疗下重新站立,连声惊叹:"这是传统医学对现代医学的完美回应!"
二、大爱无疆:以仁术润泽苍生
每周三上午的专家门诊,总能看到张怀印提前半小时到岗的身影。他桌上的砚台磨了三十年,墨迹浸透了无数张药方笺。"看病先看人"是他行医准则,面对慕名而来的患者,他总会多问一句"家里经济情况如何"。去年冬天,一位来自河南的尿毒症患者因家境贫寒无法继续治疗,他不仅免去全部费用,还连续三个月自费购买中药调理。
疫情期间,他深夜研读《温病条辨》,开出的"清肺排毒汤"方剂在县域内广泛应用,惠及两万余人。当记者问他为何如此投入时,这位不善言辞的医者引用《大医精诚》中的话:"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朴素的话语背后,是四十载行医路上对生命的敬畏与坚守。
三、薪火相传:为中医续写传奇
走进魏县中医院国医堂,墙上悬挂的"师带徒协议书"见证着传承的力量。他首创"三三制"教学模式:每周三个半天跟诊学习,三月完成经典著作研读,三年培养出二十余名骨干医师。弟子们回忆,师父总会把疑难病例当作教学案例,"他常说'不会治病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在张怀印的推动下,魏县中医院建立起全省首个"中医经典病房",将《黄帝内经》理论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他主持编写的《脾胃病证古今名家验案集》,被广泛认可。更令人动容的是,年过六旬的他仍坚持每周下乡义诊,足迹遍布全县358个行政村。村民们记得那个风雨交加的午后,他踩着雨后泥泞的乡间小路,冒雨赶到卧床二十年的老人家中把脉开方的场景。春耕时节,他常在麦浪翻滚的田野间支起临时诊桌;秋收繁忙时,又在农机轰鸣的村头开设"流动药箱"。
暮色渐沉,张怀印依然伏案整理着即将出版的《张怀印临床经验集》。书页间夹着的泛黄照片上。从"赤脚医生"到省管专家,变的是身份地位,不变的是那份"但求世间人无病"的初心。正如他书房悬挂的对联所书:"望闻问切通今古,橘井杏林济苍生",这或许正是当代中医人的精神图腾。
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张怀印的故事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中医传承创新的漫漫长路。当问及未来规划时,他目光坚定:"我要把毕生所学都留给年轻一代,让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焕发更大生机。"这既是医者的誓言,更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血脉传承。
图文:贾义彩
编辑: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