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经方传承千载,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为深入推进中医药知识传播,2025年2月20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医脉相承,岐黄助民”志愿服务队前往山东省滕州市宣传和普及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以调节人体机能、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为目的。中医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核心,以“辨证施治”为主要治疗方法,注重“以治病为主,以养生为辅”。它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涉及中草药、针灸、拔罐、推拿、艾灸、按摩、偏方等。中医药还有着独特的饮食调养、运动保健等方面的内容,对保持健康有很大帮助。中医药文化强调“辨证论治”“三因制宜”“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涵,是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法宝之一。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疾病的发生和传变规律,时至今日,中医药保护着人民的健康,成为群众保健、治病的重要手段。


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引领群众走进中医药、认识中医药以及更好地运用中医药文化,在2025年2月20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寒假回乡看齐鲁队伍“医脉相承,岐黄助民”志愿服务队前往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及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开展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知识普及活动。

活动当天,阳光洒满校园。学校多媒体教室播放精心制作的中医药宣传视频,从远古华夏先民发现草药,到现代中医药在全球的传播,完整展现了其千年发展历程。古老医书、针灸疗法、各类中药材的画面,一下就抓住了师生们的目光。


团队队员们带领同学们认识常见的中药材如艾叶、陈皮、白芷等,通过制作PPT、讲述故事、基础操作教学演示等方式,让同学们学习一些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重要简单穴位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去讲解。

随后,“医脉相承,岐黄助民”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为同学们讲解了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总体分为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团队成员具体介绍了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法:就是不用药,用其他方法治疗疾病,例如针灸、艾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点穴、耳针或者穴位埋线等新型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的非药物疗法不使用药物,而是用物理性刺激,作用于人体经络和穴位,达到治病的目的。

实践环节中,“中药辨识擂台”备受瞩目。学生们通过嗅闻、触摸等方式辨别枸杞、当归、茯苓等药材,并在团队指导下学习配伍禁忌。“原来山楂配陈皮能消食,但配海鲜会腹泻!”一名学生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

同学们在志愿队队员们的带领下领略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了他们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推动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弘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灵魂,与时俱进地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是促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在未来的日子里,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的志愿者们将继续深入基层,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普及活动,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和认识中医药。同时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为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 孟令洋 通讯员 陈奕诺 李金洁 李一慕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