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云南西双版纳:
雨林中的“蜘蛛侠” 万家灯火守护人
■陈波 李琛 李超 方宇 蒲柯宇
云南西双版纳,是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参天大树直冲天际、中层灌木生机勃勃、地面苔藓与蕨类铺就温柔底色,亚洲象、犀鸟、绿孔雀等珍稀动物在林间穿梭、枝头跳跃,这样“以绿为底”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超过2400平方公里,这样迤逦奇幻的景致让国内外游客心向往之。
西双版纳州境内3800千米的输电线路就延绵穿行在崇山峻岭与热带雨林之中。阖家团圆的春节正是用电高峰期,为了保障西电东送“大动脉”畅通,南方电网云南西双版纳供电局每年春节都要针对500千伏输电线路开展巡检、维护。热带雨林景色瑰丽,但又危险神秘,巡线路上不仅会面临蚊虫、毒蛇的威胁,还有可能与亚洲象“狭路相逢”。
今年春节,笔者跟随这群万家灯火的守护者,一起走进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 80米高空
与马蜂窝“过招”
1月28日,清晨的热带雨林氤氲着层层白雾,雾气在林间缓缓流淌,高耸入云的参天古树若隐若现,密林深处有种未知的神秘。已经有15年一线工作经验的南方电网云南西双版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线路运维检修班班长任军,正在和组员进行巡线前的装备检查工作,他们这次的任务,是要对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500千伏纳思甲线开展巡检。这次巡线要穿越亚洲象群活动区域,为保证安全,巡查班组邀请了有野象处置经验的森林消防联合开展巡线工作。
“线路巡视途经原始森林,我们要做好防毒蛇、蚊虫叮咬的防护准备,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任军提醒同伴们。
为了保证巡线工作的顺利进行,巡查班组对装备、物资再三检查,确保准备充足后,大家才从容上路。
热带雨林中植物茂密,一着不慎就容易成为各种蚊虫的“攻击对象”。笔者跟随巡查班组走了短短两公里左右的路程,就遭遇了巴掌大的毒蜘蛛、遍布尖刺的树枝,还被雨林中的毒蚊子“猛烈袭击”,手背高高肿起了大包。
看着随行人员手上红红的一片,南方电网云南送变电工程公司普洱版纳运检站运维检修人员任明府说,雨林里面蚊子特别多,一次高空作业一般要持续1-2小时,地面工作人员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观察作业情况,最容易被蚊虫叮咬。以前出去巡线,最严重的时候身上被叮了上百个包。
抵达第一处作业点——500千伏纳思甲线136号塔塔基脚下,任明府和同伴准备拆除塔顶上的马蜂窝。“500千伏线路是带电运行的,为了防止感应电伤害,作业人员要穿戴全套的静电感应防护服。而为了避免拆除马蜂窝的时候被蜇伤,还要穿上防蜂服、戴上面罩。
一切准备就绪,负责高空作业的南方电网云南送变电工程公司普洱版纳运检站运维检修人员田勇身着防蜂服登上80米铁塔作业,这相当于负重20多公斤,徒手攀爬到26层楼的高度。开展作业时,正值正午时分,气温接近30摄氏度,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对于负重登高作业人员带来巨大挑战。
这次要摘除的马蜂窝约有足球大小,恰好倒挂在“猫头塔”其中一端的最高处。田勇在铁塔上站立、移动的空间十分狭小,只能猫着腰,凭借经验摸索马蜂窝的具体位置,慢慢摘除。幸运的是,冬季的蜂巢内仅有少量马蜂存活,并没有对作业造成严重干扰。经过将近2小时的高空作业,田勇终于返回地面。
“天气太热了,穿着几层防护服闷得很,全身都湿透了,汗水滴到眼睛里面,眼睛都睁不开。”脱掉潮湿的防护服,田勇擦着一头一脸的汗,如释重负地说。
■■ 咫尺之间
与亚洲象“狭路相逢”
沿着崇山峻岭间架设的电网线路,我们一路跋山涉水,一直行进到最后两基铁塔之间的山谷。这时,任军的手机突然收到提示报警信息:您现在所在的区域与亚洲象活动区域较近,请注意防范。
“我看App上显示,这周边的两座山上有大象在活动,所以我们得调整下巡视路线了,这边再进去的话太危险。”任军说。
突如其来的预警打乱了巡线节奏,正当我们计划改道行进时,象群却突然发出了吼叫,并且不断向我们逼近。
“已经下来了,在竹林那里。离我们只有100多米了,得赶紧撤离。”云南森林消防总队西双版纳大队消防员洪光华提醒大家。
大家一起撤离到安全位置后,亚洲象监测队员马骏升起专用无人机,对附近的象群进行详细观测。经过监测队和森林消防的辨认观察,这个大象家族正是我们的“老朋友”。
3年前,“短鼻家族”仅有16名成员。经过与不同象群的融合以及新生小象的诞生,这个家族“象丁兴旺”,不断壮大,新增到25个成员。象群中共有7头幼象,最小的象宝宝仅有6个月大,还需要“象妈妈”哺乳。野生亚洲象看起来憨态可掬,但攻击性极强,任军和同伴在开展电网巡线工作时就曾经直面野生象群,被围困在铁塔上,留在地面的检修设备被象群踩踏得七零八落。森林公安和亚洲象监测队员通过点燃鞭炮、制造出响声,象群才逐渐离开铁塔,回到山里。被围困4-5小时后,巡线员工才终于脱困、下塔。
“大象破坏力较强,我们会尽量避开,但是实在没办法遇到了,就要快速爬到塔上去避险。”任军心有余悸地说。
“虽然被困铁塔下不了塔、吃不了饭,虽然有时候为了躲避亚洲象多走半天路,但是看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亚洲象的种群越来越壮大,特别是看到小象憨态可掬的样子,巡检路上一切的辛苦,我们都觉得很值得,也感到非常欣慰。”任军说。
■■ 科技加持
巡视效率倍增
“在线监测装置吊装完毕,起飞!”1月28日下午,伴随着尖锐的轰鸣声,在500千伏纳思甲线133号塔塔基附近,一架重载无人机如同展翅的雄鹰,装载着近30公斤的设备,快速穿越茂密的树林,将设备运送到铁塔顶端。在铁塔上等待作业的南方电网云南送变电工程公司普洱版纳运检站站长杨玺和同事,熟练地与重载无人机配合,不到半小时便完成了在线监测装置的更换、安装。
而与此同时,另外一架无人机也同步在铁塔上空巡视,将该区域的设备状态实时传送给西双版纳供电局智能运维及监测后台。“借助无人机视角,我们需要看看铁塔上面有没有鸟巢,或者金具有没有发热,瓷瓶有没有自爆散落。”任军介绍。
笔者不禁问道:为什么已经有无人机自动巡航,还要我们人工跋山涉水过来巡视呢?南方电网云南送变电工程公司普洱版纳运检站副站长王旭解释道,无人机巡检的话,看塔上的情况比较方便。但是巡视铁塔基础的时候,受限于无人机遥控信号,降下去信号就没有了,就没法作业。
目前,随着高科技的引入,传统巡检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需要花几个小时,现在只用10分钟不到,就可以完成一基铁塔的巡检。
经过“天眼”系统的自主巡查和三维建模技术的数据采集,AI识别技术可以自动生成各基线路和铁塔的隐患报告。针对线路周边的树障隐患,巡线人员可以借助激光除障仪开展定点清理;高空作业所需的零配件,可以通过重载无人机高效送达,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西双版纳,主干电网长达3800多公里,传统人力巡护需要出动多个班组,耗时20天才能完成。在科技加持下,如今只需要一个智能运维班组在1天内就能完成全部主干电网的“扫描式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