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今天聊一个常见,却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话题。
什么话题?
和孩子相处。

和孩子相处,有什么是常见又容易被忽视的内容?
不太友好的相处方式。

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前几天在电梯中,遇见老人抱着一位学龄前儿童。孩子兴致很高,指这说说,指那聊聊。快走出电梯口时,老人带着指责的语气说了一句:就你话多。

这个画面,如果不在意,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换位思考下,有人这样和你说话时,感觉是否舒服?

这只是很小的一个生活场景。

留个心,观察下周围有孩子的场景。大多数的我们,对孩子说话的态度、内容,友好不到哪去。

这个话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吗?

危险预测专家加文·德·贝克尔,在《恐惧给你的礼物》里分享过一项联邦调查。调查“以1600名过去遭遇虐待或漠视的孩子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了近20年的跟踪调查。”,在那本书出版的前一年为止,“他们中的半数已经被捕入狱,尤其令人警醒的是,其中很多都有杀父弑母的罪行。”。

加文·德·贝克尔给出了改变的方向:

想要阻止这一切,唯有做到尊重孩子,爱护孩子

我们以为我们已经“尊重孩子、爱护孩子”,事实上,可能并没有。关于这个话题,最近读的《情感暴力:如何非暴力教养》,有很详细的描述。



《情感暴力:如何非暴力教养》,是致力于儿童友好教育和无暴力教学法的安克•伊丽莎白•巴尔曼,写给所有关注儿童成长的人的一本书。

原来,这是情感暴力

什么是情感暴力?

《情感暴力:如何非暴力教养》给了这样的定义:

经常被忽视的、无意的、日常发生的、不流血的、隐匿的、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暴力。伪装成“边界和后果”的惩罚,比如某些语言、眼神、动作,家长的期待和要求,严格的习惯等,都是这种暴力。

看到这个定义,是不是有点恍惚?呵,那些日常我们不经意对孩子说出口,甚至经常对孩子说的那些话、做的那些表情,居然是一种“情感暴力”?

关于“情感暴力”,书中有很多的例子,安克•伊丽莎白•巴尔曼的文字,经过译者李佳川的翻译,读起来很轻松。建议关注儿童教育的大人们,不妨打开这本书亲自阅读,对照下我们的日常与孩子们的相处场景。

如果孩子遭受了“情感暴力”,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情感暴力:如何非暴力教养》做了列举,比如
• 很难与他人建立安全、稳定的关系
• 焦虑
• 自我怀疑
• 攻击行为
• 饮食失调
• ……

如果觉得书中的这些文字离孩子们太远,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有迹可循的例子。

记得我家老二,之前在家楼下的小区里学骑自行车。

当时有一位不认识的老太太,路过看见老二在学自行车。也是万万没想到,她居然会开口嘲讽。嘲讽老二学得慢,骑得不好,一点都不及她儿子学自行车的样子。哦,她儿子已经是个中年人。

自从老太太并不善意的评价之后,老二后来骑自行车,拒绝出现在楼下的那块场地。老母亲现在想起来有点懊悔,当时咋没怼回去?

这还只是陌生人的评价,就会让孩子产生抗拒、躲避的行为,如果来自家人的评价呢?

记得有位主持人分享过这样一件事:小时候她爸爸,和别人说起她时,形容她“又黑又瘦”。这句可能是爸爸无意的评价,却困扰了这位主持人很多年。等主持人长大后工作稳定,内心有了力量,才慢慢与“又黑又瘦”的形象彻底告别。

既然“情感暴力”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情感暴力”又来自哪里?



原来,这些原因会带来情感暴力

“情感暴力”的原因所在,《情感暴力:如何非暴力教养》里,用了很大的篇幅深入解析。简单来说,离不开以下两个因素:
• 社会
• 个人

关于这部分内容,书中的描述值得细细阅读。社会层面的因素,作为个体的我们,能做的有限。个人层面,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实际的改变。

原来,我们能做的比想象的要多

安克•伊丽莎白•巴尔曼说:

思维的改变和行为的改变是两码事。改变思维可以通过研究找到原因,指明后果,但改变行为就看个人了

想要给孩子打造“非暴力的教养”的环境,面对孩子,大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

  1. 觉察
  2. 闭嘴
  3. 尊重

觉察

一个人的行为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改变。怎样的情况下,思维会改变?从“觉察”开始。

如何“觉察”?遇见《情感暴力:如何非暴力教养》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在传递“非暴力教养”的思想。

有了契机,具体如何做?

想要给孩子一个“非暴力教养”的环境,首先大人要有稳定的情绪。可大人是人,不是神,难免会有情绪波动的时候。大人情绪一波动,遇上孩子的各种挑战情形,想要心平气和太难了。

比起强制让自己心平气和,更能引导情绪平复的方法是——觉察。《情感暴力:如何非暴力教养》给了一些思路:

1.面对孩子生气时,运用“生气3问

• 为什么会生气?
• 原因真的是眼前孩子做的这件事吗?
• 生气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

2.与孩子互动时,是否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 不带偏见
• 不受外界评价
• 不受自身创伤影响

面对孩子,大人内心时刻带着这份“觉察”,至少能让“非暴力教养”,有很好的开局。

闭嘴

虽然有了“觉察”,但人的说话习惯很难立马改变。比起一顿输出,在还没想好怎么说之前,不如“闭嘴”。

“闭嘴”这一策略,亲测干脆又有效。除了最初让自己有憋出内伤的感觉,到后来会发现,能及时“闭嘴”,可以化解很多亲子矛盾。

也许,学会“闭嘴”,是为人父母都要掌握的一门技术。

尊重

“觉察”有了,“闭嘴”也做到了,还有什么是可以做的呢?——尊重。

“尊重”这个话题很大,大人对大人的“尊重”,都未必进行的很好,更别提大人对孩子的“尊重”。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对孩子“尊重”没关系,可以一点点学。

如何学会对孩子“尊重”?《情感暴力:如何非暴力教养》中,给了具体的建议:
• 不责骂
• 共情
• 参与

《情感暴力:如何非暴力教养》里关于这部分内容,建议多读几遍,深深的刻进脑海。然后,慢慢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真正做到对孩子“尊重”。

史学大师许倬云说自己“绝不轻视个人”,许老的这种态度,我们也可以延伸到孩子身上。“尊重”孩子的最好典范,《窗边的小豆豆》里的校长算一个,他能耐心地听小豆豆絮絮叨叨地说4个小时。

想要给孩子真正的“非暴力教养”环境,需要多方努力。社会层面的努力,作为个人的我们,能做的有限。但却可以从自身力所能及的改变开始,比如,“觉察、闭嘴、尊重”。



写在结尾的话

合上《情感暴力:如何非暴力教养》时,脑中出现了一个词:温暖的孩子。

每当有关孩子的社会新闻出来时,总有人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那些新闻中与“恶”沾边的孩子,原本,是可以成为温暖的孩子吧?

美国编剧克拉伦斯·巴丁顿·凯兰曾说:

我的父亲没有教我如何生活。我模仿他的生活,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也许,温暖的孩子,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正在模仿我们的生活,我们与他们互动的真实生活。

如此一想,遇见《情感暴力:如何非暴力教养》,内心多了一份感动。

Hi,我是弥小木
过好当下最要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