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漫园季——季平当代水墨园林展”于上海嘉定明澈山房开展。
此次展览由青年策展人尹骥阳策划,明澈山房创始人尹昊担任顾问,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知名评论家徐明松任学术主持。
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季平近年创作的几十余幅园林主题水墨作品,以“线条、色彩与气韵”为内核,探索传统水墨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之道。
展览现场
色彩与线条的交响
策展人尹骥阳指出,季平的园林绘画是一场“色彩与线条的交响”。其作品中的色彩时而浓烈如爆炸,时而淡逸至近乎消隐,却总能达成“交响乐章般的平衡”。
例如,画面中太湖石的深灰与竹林的青翠形成张力,而水墨晕染的留白则赋予空间流动的诗意。这种色彩处理既受西方表现主义启发,又暗合中国传统“随类赋彩”的写意精神。
在尹骥阳看来,“在色彩的外表下,季平更令人赞赏的是他笔下的线条”。
季平的线条语言得益于早年连环画功底,他的线条兼具轻盈与厚重,如园林中的太湖石“随意却精准”,竹影“似风中跳起华尔兹”。
尹骥阳认为,这种线条的“灵动与活力”源自中国传统书画的“气”——既指笔触的韵律,更指向“天地真气”的自然流转。正如清代唐岱所言“画山水以气韵为先”,季平通过线条的解构与重构,在具象与抽象间搭建桥梁,形成“古意构图、当代表现”的独特风格。
季平展出作品
传统符号的当代转译
学术主持张立行将季平定义为“上海少数具有现代感的中国画画家”。从早期聚焦都市人物的《戏里戏外》系列,到近年以园林为载体的哲思创作,季平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突破。他笔下的园林并非对实景的摹写,而是通过“消解实在性”的符号化尝试,表达对“人与自然”“精神家园”的形而上思考。画面中亭台仅以数笔勾勒,却通过墨色浓淡与空间留白,传递出“虚中藏实,气象万千”的东方美学意境。
另一位学术主持徐明松评价:“从季平最初的人物题材、都市风景系列和花鸟系列以及鸟人系列、戏曲系列的递变,再到如今的园林系列,他的作品触及的是一个艺术家都市的乡愁和精神困境。”
展览顾问尹昊特别提及季平的“反格式化”创作态度。他以快递盒瓦楞纸为基底绘制戏曲人物,将废弃材料转化为艺术载体;在园林题材中,则形成中西合璧的视觉语言。这种实验性探索,既是对陈从周“诗情画意”造园理论的致敬,也是对“眼中有园、心中无园、笔下再生园”艺术理念的实践。
“季平拒绝平庸与重复、讨厌一切的‘格式化’,虽然早就已经成名成家,却仍然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寻求新的突破,并尝试未曾遐想过的可能,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平衡,探索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尹昊说。
展览现场
跨代际的艺术对话
此次展览亦被视为一场“跨代际的艺术对话”。00后的策展人尹骥阳与50后的季平年龄相差近半个世纪,却在艺术理念上达成深度共鸣。
尹骥阳从哲学视角切入,以“虚无与符号化”为线索,梳理季平作品中西方存在主义与中国道家美学的交织;季平则以开放姿态支持青年策展人的创新诠释,展现“大家风范”。
张立行评价,这种合作“珠联璧合”:尹骥阳的国际视野为传统水墨注入新解,而季平的艺术积淀则为理论阐释提供丰沃土壤。展览现场,观众不仅能观赏《漫园季》系列的水墨作品,还可通过文献展陈,追溯季平从都市人物到园林哲思的创作脉络。
展览现场
作为展览空间,明澈山房本身即是一件“活的艺术品”。这座由尹昊打造的文人园林,融合包豪斯风格的简约钢架与江南园林的白墙黛瓦,恰如季平画中“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视觉隐喻。尹昊表示,选择此地办展,意在呼应季平作品中“自然、绘画与园林三位一体”的追求。
展览将持续至3月9日。
原标题:在江南园林赏水墨“园林”,00后与50后携手演绎“传统笔墨的当代表达”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