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谁是最倒霉的房地产老板?不只是许家印,还有因资金链断裂而倒下的曾经的首富王健林。不过他还算有担当,没躺平。也许你还记得他那刚毅、叱咤风云的模样,他唱着《一无所有》,张口闭口一个小目标的神态。他真的会一无所有吗?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结果?
今年年初以来,一连串的被追债似乎成了王健林的生活常态。2 月 13 日,王健林又新增了两条股权冻结信息,冻结数额分别是 240 万人民币、960 万人民币,冻结期限两年。你可能会说,1000 多万对前首富不算多,应该压不垮万达,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一年内,万达集团多次面临仲裁。典型的像银泰集团要求万达退还 27 亿元股权转让款,融创中国要求万达回购 95 亿元股权,苏宁易购要求万达支付 50.4 亿元股票回购款。以上仲裁涉及金额超过 250 亿。围着老王的债主都开始抢钱了。
截至 2024 年上半年,万达商管的有息负债规模高达 1375.61 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债务为 302.69 亿元。万达通过定期出售资产和引入战略投资者缓解了部分压力,但整体债务规模依然庞大。万达商管因未能按时完成上市,触发了对赌协议,需支付本金加 8%的年息,总额可能超过 400 亿元。这好比蜜糖变成了砒霜。
2023 年,万达出售万达广场 8 座,2024 年 11 座,这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告别,总数已超过 30 座。要知道,万达的商业广场都经营多年,人气旺、租金稳定,这个现金牛业务可是老王的心头肉,但债务追讨一旦开始,不知何时能平息。万达怎么会到这地步?
王健林今日的困境,根源可追溯到 2016 年的一个关键决策。万达商业从港股私有化退市。故事始于 2014 年 12 月,万达商业成功登陆港股,每股发行价 48 港元,募资约 300 亿港元。
然而好景不长,2015 年 6 月起,股价短暂冲高至 76 港元后,一路下滑,跌破发行价,最终徘徊在 30 港元左右。港股市场的低估让王健林不满,他决定私有化退市,转战 A 股寻求更高估值。于是,王健林的决策开始显得盲目冲动。2016 年 9 月,他以每股 52.8 港元的价格回购了所有 H 股股票。
然而,命运没放过他。2017 年,随着国内金融监管加强,王健林在海外的大手笔投资引起监管层警觉,资金链瞬间紧绷,他不得不开启断臂求生模式,向孙宏斌和李思廉出售资产,回笼资金。回归 A 股无望后,他又把目光转回港股,剥离重资产,成立轻资产运营的万达商管集团,想重新获得资本市场青睐。
但 2021 年的对赌协议,像一道紧箍咒把他束缚住,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困局。2021 年,王健林与以泰盟领衔的财团签下豪赌,赌注 380 亿,赌万达商管能否在 2023 年底前在香港成功上市。赌输了,不仅要偿还 380 亿,还要额外支付年利率 8%的补偿,三年近百亿。
资本市场从不讲情面,愿赌服输。结果大家都知道,万达几次冲香港上市无果,必须支付这笔回购款,不得不再次使出股权出售和资产出售这招,将估值本可达 1800 亿的珠海万达商管股权以六折价格,价值 1000 亿,换取泰盟等投资人 600 亿新资金注入。这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却让王健林在珠海万达商管的持股比例从 78%骤降至 40%,虽仍是第一大股东,但绝对控股权旁落。
万达商管曾是王健林最后的堡垒,是他最宝贵的核心资产。全国 513 座万达广场,大多被打包进珠海万达商管,他本可借此成为全国最大的收租翁,续写首富传奇。但如今,随着酒店、文旅、影院等资产逐一剥离,万达商管的光芒暗淡许多。
从 2017 年以六折估值向孙宏斌和李思廉出售文旅城和星级酒店,到 2023 年放弃万达电影控股权,再到 2024 年,连万达商管的控股权也拱手让人。王健林已不再是昔日的商界巨擘。
2024 年 3 月,在与泰盟的签约仪式上,他的缺席更像是对内心伤痛的逃避。更糟的是,王健林的个人股权也频繁被冻结,连掌控万达集团的大连核心投资有限公司的股权也没逃过。这家公司很重要,是王健林家族控制万达集团的唯一途径,股东只有王健林和王思聪父子。
如今连这把钥匙都部分冻结,足以说明王健林面临的财务压力之大。此外,万达商管总裁张林的离职,给王健林雪上加霜。这位被视为接班人的才俊离开,相当于折断王健林一条臂膀。万达广场是他最后的印钞机,一旦失去,万达未来更渺茫。
复盘王健林的失败,最大转折点无疑是 2016 年的私有化退市。如果当初没这步错棋,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对赌协议,更不会有被迫出售万达电影和商管控股权的惨痛经历。毕竟万达帝国的优质资产有限,失去这两大支柱,王健林难以为继。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十年前,王健林的名字等同于 292 座万达广场、1300 家影院、13 家文旅城、81 家五星级酒店以及 150 亿美元的海外投资,身家高达 2200 亿,稳坐胡润百富榜榜首。而今网上公开信息显示,他的身价已缩水至 290 亿,10 年间蒸发近 1910 亿,平均每天损失 5000 万,半个小目标。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目光如炬的商业帝国缔造者,如今身形消瘦,令人唏嘘。
如今,万达商管有息负债近 1376 亿,其中一年内到期债务 303 亿,而账面货币资金仅 116 亿。面对如此严峻的财务状况,王健林已失去核心资产的绝对控股权,继续出售股权变现不现实。
他的选择要么继续抛售万达广场,要么抵押剩余股权向银行贷款,但在银行眼中,他已不再吃香。想当年,万达集团作为央行批准的房地产金融改革试点企业之一,享受着与各大商业银行总部对总部的合作特权,如今却门庭冷落。
面对困境,王健林只能疯狂抛售万达广场偿债,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在这关键时刻,王健林不仅需要资金支持,更需要战略调整和转型。如何在逆境中重生,是他面临的最大考验。在这过程中,他能否再次展现昔日的商业智慧和勇气,将决定万达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