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在任何社会都有这么一类人,从底层杀入当代社会的金字塔顶端:他们或白手起家打造商业帝国,或在专业领域登峰造极,成为社会的精英和领袖。
通过对近三十年全球500强企业创始人和福布斯富豪榜常客的研究发现,这些最终登顶的精英群体普遍具备一些独特的特质和习惯,使得他们在面对挑战和机遇时能够游刃有余。
以下是早晚会到社会顶层的人通常具备的10个特征,通过一些案例的解读,也许会对我们的有所启发!
一、胆子大,敢于冒险: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
想做大生意就别怕有风险,想认识异性就别怕被拒绝。富贵险中求,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那些能够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新事物的人。他们不会因为害怕失败而止步不前,而是会在权衡利弊之后,勇敢地迈出那一步。而那些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案例:当年,王健林之所以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巨头,在于他敢于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毅然决然地投身房地产行业。
尽管在当时1992年,王健林决定进入房地产市场时,正值中国经济改革的初期,市场环境尚不成熟,风险极高。然而,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的潜力,果断投资,最终将万达集团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公司之一。
后来在2015年,万达集团收购美国传奇影业,也完美诠释了王健林的"风险投资哲学"。当外界质疑26亿美元估值过高时,王健林通过"反向尽职调查"发现,传奇影业在IP储备和技术专利方面的隐性价值被严重低估。这种超越常规的风险评估能力,使得它在房地产调控周期中仍能保持年均18%的复合增长率。
二、格局大,懂得分享:构建利益共同体!
格局大,直白点来说,就是要敢于分钱。这个世界上99%的分崩离析都源干分赃不均。只要钱给到位,就算是跟你有深仇大恨的人都能跟你称兄道弟。正所谓“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人散财散,人聚财聚。”
案例:马云在阿里巴巴初创期设计的"湖畔合伙人制度",堪称现代企业股权分配的经典案例。通过将核心团队持股比例控制在10%以内,既保证了创始团队的控制力,又为后续融资预留空间。这种"控制权与收益权分离"的智慧,帮助阿里在18年间完成从创业公司到市值超5000亿美元巨头的蜕变。
还有后来的华为,以“高薪”“高奖励”“高股权分配”,敢于分钱闻名于世,更不用说了。
三、“七杀旺”,破局型人格:在颠覆中创造新秩序!
我们用“七杀旺”来形容那些性格刚烈、果断勇敢的人。他们个性叛逆,不畏困难,斗志昂扬,具有强烈的竞争力、攻击性和事业心。他们不会满足于按部就班的工作,而是会选择自己创业当老板,追求更大的自由和成功。
案例:雷军是小米科技的创始人,他在创办小米之前,已经在金山软件工作了多年,并担任重要的管理岗位。然而,他始终怀揣着创业的梦想,最终辞去了金山的职务,创办了小米科技。
在小米时,雷军又以其果断勇敢的决策和卓越的商业眼光,带领小米科技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雷军的"破坏性创新"轨迹最具代表性。
当智能手机市场被国际品牌垄断时,小米以"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的铁人三项模式,将旗舰机价格拉低40%。
这种"七杀旺"特质驱动的创新,不仅重塑行业格局,更催生出"互联网手机"新品类,三年实现从0到中国市场第一的逆袭,最终让小米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智能手机品牌。
四、有多种收入来源:收入矩阵架构师,构建抗风险财富网络!
主业求生存,副业谋发展。那些能够成功的人,往往不会仅仅满足于上班的日子。他们会在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副业,寻找更多的收入来源。这种多元化的收入方式不仅能够增加他们的财富积累,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和生活质量。
案例:刘慈欣是中国科幻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在担任工程师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科幻小说。最终凭借《三体》等作品,刘慈欣成为了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并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刘慈欣的"平行宇宙"创作模式值得借鉴。在担任发电厂工程师期间,他建立"631时间分配法":60%主业保障生存,30%科幻创作积累IP,10%参与行业论坛建立人脉。这种多元收入结构,使其在《三体》获奖前已形成稳定的"创作-反馈-优化"闭环。
这种多元化的收入方式不仅让刘慈欣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为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