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极目新闻消息,汝州市焦村镇在政府官网公示的该镇“2024年农民实际种植一次性补贴”信息中,竟将6000多名农民的大量隐私信息公开。对此,焦村镇政府表示,此事系工作人员失误,未进行脱敏处理,已删除相关信息。

据报道,“焦村镇2024年农民实际种植一次性补贴”公示时间为2024年12月2日,表格中详细公开了包括农民的姓名、住址、补贴面积,甚至公开了农民的个人手机号、身份证号和银行账户号等隐私信息。对农民的种植补贴信息进行公示没问题,让公众知道谁领了多少补贴,为何领了这么多,方便大家接受监督。为此,公示姓名、补贴金额与补贴面积完全足矣。把个人手机号、身份证号和银行账户等隐私,制作成表格文档,明晃晃地挂在网上,纯属多此一举。

就连焦村镇政府工作人员自己也表示,“将农民的个人手机号、身份证号和银行账户等隐私信息公开是工作人员的失误,没有进行脱敏处理”。信息脱敏,是指对某些敏感信息通过脱敏规则进行数据的变形,实现敏感隐私数据的可靠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公开会对第三方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不得公开。

以上条例或通知,都指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公开信息时要尊重个人隐私。这起农民种植补贴信息的公示,显然不需要公开与此无关的个人隐私信息,如果“意外”公开了,那就不是“失误”,而是“失职”。“谁收集谁负责、谁持有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这是个人信息和数据收集与保护的最基本要求。若是只注重收集、应用,而没法提供对等的保护,这无异于是在制造个人信息安全的“黑洞”。6000多名农民的手机号和身份证号、银行账号一起被公开,隐私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如遭遇骚扰电话、诈骗信息等,后果不堪设想。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没有意识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工作人员把涉及个人隐私信息的文档直接挂在网上,绝非“工作失误”,而是工作作风和管理机制出了问题。工作人员缺乏对公民隐私保护的重视,工作中粗心大意,未对敏感信息处理,直接将登记表上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拿来公开。另外,审核环节也形同虚设,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导致最后只能草草删除了事,既损害了农民权益,又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此次涉农补贴公示隐私泄露事件,为各地政府部门敲响了警钟。“信息公开”不是“隐私公开”,公示的内容既不能对关键信息有所保留,也不能毫无遮拦地公开个人所有隐私信息。公示应该做到精准公开,对于相关部门来说,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以及资源投入和能力建设,理应成为必修课。筑牢隐私安全堤坝,要围绕个人信息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各个环节,建立完整的监管制度。形成科学方案的同时,还可通过系统培训,打造专业性更强的岗位人员,熟练掌握信息脱敏等处理方法。多管齐下,才能把个人隐私保护落到实处,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提升政府公信力。

特约评论员 焦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