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中的角色大多取自《水浒传》。还在上幼儿园的吴燕花跟着妈妈在大街小巷看英歌,她对服饰鲜艳、动作威武的梁山好汉艳羡不已,她更想知道,男孩演的孙二娘,能不能换她来演?

2011年,虚岁16的吴燕花如愿加入重建的西门女子英歌队。这个先天条件不突出的队员,凭着十年如一日的喜欢和一天天的苦功,硬是成了队里的头槌。

重建的女子英歌队马上14岁,吴燕花在队里也14年了。她已经是英歌队的副教练。

英歌铿锵,战舞飒飒。英歌舞在女孩身上埋下种子,开出的花全是英雄气。

广东汕头的春夜,风里有凉意。晚上7点半,西门社区西龙古庙前的灯已大亮。西门女子英歌队的大忙时节,还没过去。

西门女子英歌队的副教练吴燕花在现场点名,一百多名队员,来了五十多人参加这场夜训。今年的潮阳双忠文化节定在农历二月初九,也就是3月8日。这是个大日子,“每一个参加英歌队的队员都是奔着双忠文化节来的,这就是最大型的‘营老爷’活动。你站在原地不动都可以看三四个小时,里面有十几支英歌队,然后还有舞狮的、武术的、标旗的,参加的人数上万。早上6点出发,到晚上8点左右才回来。”这是吴燕花的形容。

留给英歌队员们练习的时间不多了。


西门女子英歌队队长陈坍鹏(后排左三)与副教练吴燕花(右三)与队员们合影

队员们踩住鼓点,手中的英歌槌在空中旋转一圈再碰到一起,声音清脆明亮。到吴燕花说话时,队伍鸦雀无声。14年努力练习,14年捍卫“潮汕地区第一支女子英歌队”的荣誉,这都是吴燕花的底气。

1952年,西门女子英歌队成立,但很快,发展陷入停滞,传统打法险些失传。2011年队伍刚刚重建时,吴燕花正好放暑假回家:“那时候我才16岁,我的朋友在这边。我看着那些队员撞槌,看着看着我就忍不住了,过去问我朋友‘是不是这样子敲’,朋友说‘哎!你会啦!’”

吴燕花就这样报了名,领回了属于自己的英歌槌。


2011年重建的西门女子英歌队合影

潮阳区有上百支英歌队,逢年过节,鲜艳的服饰、威武的动作,吴燕花站在街边看了太多遍。与她同龄的孩子,有的会被脸谱吓到。吴燕花不害怕,只觉得英歌脸谱“很帅、很酷”。英歌舞中的角色大多取自《水浒传》。街巷当中,英雄好汉扶正压邪、团结战斗,小小的吴燕花心里嘀咕,李逵、武松她是演不出气势了,她就演扈三娘、孙二娘,行不行?

“我当时就在想,男生可以跳英歌,为什么女生就不行呢?”吴燕花开始在家摆弄小棍子、筷子,自己“瞎琢磨”。


西门女子英歌队在街头表演

在英歌队报上名后,那些在镜子前比划过无数次的动作,吴燕花终于可以和队友一起大大方方地做了。回到家里,吴燕花拿着舞槌翻来覆去地看,大人都调侃“好了好了知道你加入英歌队了”。隔了很久她才知道,也是这份溢于言表的喜欢,被西门女子英歌队队长陈坍鹏看进眼里,她才有了“试一试”的机会。

“她的身高是达不到标准的,但是她的打法非常好,她的灵活度、沟通能力都很不错。她原本是全队倒数十位里的,后来被我筛选出来做了英歌头槌。” 陈坍鹏说。

头槌,是全队表现最好的队员。


如今的西门女子英歌队

负责重建女子英歌队的陈坍鹏尽管是跳英歌舞的老手,也不过是19岁的高中生。女子英歌舞该怎么跳?看家本领“五下套槌打法”是怎么回事?他只能一点点向七十岁上下的老队员们请教。老队员告诉陈坍鹏,最初女子英歌队就以花木兰和穆桂英来做形象代表,要表现出中华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

英歌,英雄之歌。女子力量不如男子,要跳出英气,就多在姿态上做文章。有的动作需要360度转身,前来示范的高龄女队员转一次要缓半天。为了让队员们看清楚,老人们转了一次又一次,女孩们看得眼里全是热泪。把英歌舞传下去,让更多人看到女子英歌队!没有人领着吴燕花们念口号,这口号,刻进每个人心里。

2013年,西门女子英歌队参演电影,正好遇到暴雨。导演要求每个人的表情都到位才算过关,队员们只能一遍一遍地跳英歌舞。“大家的心都是在一起的,没有一个人有什么情绪,或者有怠慢。”桥头到桥尾,长长的一段路,吴燕花和同伴们来回跑了十来趟。她们没有什么需要证明的,可她们明明像在证明着什么。


西门女子英歌队的日常表演

淋过雨、崴过脚,被英歌槌磨破过虎口,女孩们的心气从没有掉下来。她们有一样的童年——没有英歌槌,就捡筷子,顺势起舞;没有人教,就凑在男子英歌队跟前,有样学样。终于轮到她们上场,这样的机会,凭什么放弃?

女子英歌队里,吴燕花是最早学会五下套槌打法的队员。入队第一年的年底,她迎来了初次亮相。仍然是因为身高,那场小范围表演里,陈坍鹏将“头槌”吴燕花从最显眼的位置换开了。今天说起来,他的心情有点复杂。

同一场表演,吴燕花毫不在意自己位置的变化,“表演完手是抖的,心跳挺快,很激动很开心”——她在意的是,儿时只能挤在街边看的盛典,自己也成了其中一部分。

吴燕花足够认真,也跳得足够好。2014年,是否被排在“前锋”位置已经不那么重要,她已长成西门女子英歌队的副教练。曾经向往孙二娘角色的吴燕花,正是陈坍鹏眼里的孙二娘。英歌舞在女孩身上埋下种子,开出的花全是英雄气。


西门女子英歌队副教练吴燕花

因为女队的组织和训练中断多年,英歌舞要重新创作,练习要从头开始,教练也格外严格。今天的队伍,队员平均年龄18岁,老队员因为上大学、工作等原因离开,马上又有新队员加进来。2016年前后,为了能更好地跳英歌、教英歌,吴燕花辞去了稳定的幼师工作,开了一家美甲店。训练、演出时,请假的烦恼没了,新的烦恼是小店的收入。

“比如说周五、周六晚上训练,我就得关店,演出的时候我也得关店。顾客约不到我,就觉得是不是我在英歌队里赚的钱比在美甲店赚的钱多?我说这个真的跟赚钱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做英歌的事都是义务的。”做副教练这些年,所有寒暑假的晚上吴燕花都在训练。“你在坚持什么?”这是她无法回答的问题。

不同于男子英歌队各具特色的水浒脸谱造型,诞生已七十余载的西门女子英歌队并没有脸谱。今天,轮到“花姐”吴燕花给更年轻的女队员们,在额头上点画一簇火焰。这是西门女子英歌队从组建之初保留下来的标志,“希望未来的日子能够红红火火”。


吴燕花为队员化妆

2023年起,西门女子英歌队几次受到全网关注,英歌队的档期紧张,身兼副教练、化妆师、服装设计师、统筹于一身的吴燕花也更加分身乏术。她知道,坚持无关名气,却也带来名气:“参加英歌跟它火不火没有关系。前面的十几年,英歌舞没火,我们不也在做这件事情吗?不管它火不火,这么好的文化,我觉得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今年春节,西门女子英歌队远赴德国、法国巡演。从西龙古庙到香榭丽舍大街,鼓声、槌声依旧。异国的阳光洒在红绿两色的刀马旦装束上,年轻的女孩们是花木兰、是穆桂英,是属于自己的英雄。

英歌铿锵,战舞飒飒。英雄的歌、女孩的舞,流传七十多年,终于响彻世界。


2025年春节,西门女子英歌队赴欧洲巡演

英歌队的女孩们来了又走,吴燕花并不遗憾。她知道队员们的离开是为了不同的前程,而非因为退缩;她也知道,自己会一直在,跳英歌舞的女孩,会一直在。

记者丨王思元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